墨西哥的鸡肉卷饼,不行,吃不饱
美国的芝士汉堡,行 ,一口就饱
我们美利坚真是太厉害了!!!!
什么北欧腊肉什么日本梅干都是装逼,我大美利坚的巧克力棉花糖天下无敌口牙!
上大学不要学贷,那你该死,世界上怎么能有人上大学不用背贷款呢?太该死了。
亚洲佬听不懂英文还敢来美国装逼,看我一刀捅死你,你们都看见了是她先动手的我是正当防卫,死前还敢喊种族主义口号我是为民除害!
说正经的,这片子讲了一堆杂七杂八的玩意堆在一起毫无逻辑,和它假装要讽刺的高端垃圾料理不谋而合,前半截装腔作势摆谱让你以为本片有什么立意,结果一浪又一浪的廉价笑话加廉价刻板印象的讽刺,当你以为就算是喜剧怎么能这么浅薄一定有反转的时候告诉你其实就是这么浅薄。让我想到我在纽约一家装修的富丽堂皇的“胡同”中餐馆点了一道“老干妈炒肉”以为必有什么巧思,结果上菜之后真的就是老干妈炒肉。这家店连一颗星都没有,活该。
垃圾餐馆,不要去,茶没泡开就敢往上端
接下来说点零碎的感想:
女主一上场开始抽烟我就揪了一把心,不会又是“女性抽烟=酷=独立女性=有主见的常识人”吧,结果全片下来没有任何反转真就是这么个一眼看得到底的角色。后来冒出来个“独立女性=妓女”我倒差点没绷住,不过按编剧的水平应该不是故意的。
然后是绷着脸装冷酷的大厨对厨师对客人的洗脑。也是美国传统刻板印象嗯堆,洗脑=军队+打压+集体生活,纯纯的南辕北辙,高端餐饮的从事人员的确存在压榨存在洗脑,甚至本片里的宿舍可能都比纽约餐厅某些打工人的住所要好,毕竟曼哈顿有的人只租得起一张床,而且米其林三星的厨师很多都是拿最低工资。可是现实的厨师心甘情愿忍受折磨和学术圈很像,都是为了“出师之后自己也能开一家赚大钱的餐厅”的大饼,和片中快结局的时候女食评家给女厨师画的大饼类似,而不是什么相信自己永远比不上主厨才追随他到死之类的邪教式意淫。
长得挺亚裔的女服务生,本剧最不知所谓的角色,开头就在玩亚裔听不懂英语“深意”闹笑话的梗,听不懂burnout和burn没关系就算了,听不懂handle是什么意思简直就是弱智。反正嘲笑亚裔不算种族歧视对吧。一开始还以为是装傻,必有什么深意,最后一定会揭露她为啥这么魔怔为啥要装傻,结果是真傻……最后死前对女主喊出“You will not replace me” 这种标准的极右反移民口号,很显然是为了让她变得“该杀”,不过让少数族裔对白人喊这种口号……这是狗哨政治?还是对于种族主义的多层讽刺?可惜看到最后我已经无法相信编剧的智力足够想到任何一种深层意义。
然后是其他服务员,就是上图里背景穿蓝色的,现实中的服务员除了工资比厨师高之外,其实还不如厨师,好歹厨师还有点日后自己开餐馆飞黄腾达的梦,服务员能干啥?做到头也就是上网大骂居然有人不给小费为小费文化辩护(见过的一个华盛顿三星餐厅的真实例子)。疫情之后流失最严重的也是服务员。
我对他们了解不深,如果本片对服务员的处境有所讽刺给他们打打高光的话也算个加分点,可惜,本片除了那个荒唐的女服务员以外的服务员和现实一样,毫无存在感,我连一张他们剧中站成人墙挡人的剧照都找不到,再次证明本片完全没有任何深刻讽刺的意愿和能力。
其他的角色像电影明星偷钱小贼食评家常客夫妇主厨他妈都没啥意思,也没啥戏份展开。
说点其他有意思的细节吧,也算是本片稍微有那么点意义的地方:
一千多美元一个人,其实这价格包括配酒的话不是很贵,不喝酒的话超一流餐厅像Noma七八百美元一个人应该差不多,配酒的话无上限,如果你像我一样不怎么喝酒,配酒也喝不出什么名堂,能够少破费很多。
常客老夫妇过去五六年来了11次,其实也不是很多,我在一家纽约寿司店Noz 17吃饭,旁边一对年轻夫妇拼命跟大厨拉家常,提到自己特意在曼哈顿买了公寓就是为了每月都能来吃。他们点了配酒,价钱合起来虽然应该不到千元也差不多了。吵闹得很,幸好我寿司吃不明白不用忍受这种客户。
厨房大喊“Yes Chef”的各种桥段虽然明显是编剧从黑美军洗脑的片里硬抄来的,不过部分受法餐影响的厨房的确会在服务员传达客人点单的时候齐呼一下“Aye”表示收到了,至少我问服务员的时候她说是从Per Se传来的。
Noma的厨房
三角形屋顶应该是彷的前世界第一餐厅Noma,也是传说中发明奶茶里爆浆珍珠的那家,幸好人家明年就要转型实验室不再搞餐厅了,不然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影响。
盐拼盘
纯调味料那道菜现实中的餐厅可能还真干的出来,纽约老牌法餐Per Se有一道世界各地的盐做的拼盘,不过人家好歹配了面包和鹅肝酱。我上次去吃只吃到了面包和鹅肝,没有盐拼盘了,听说是疫情供应链的原因,比较可惜。
男主从头到尾就是个主厨魔怔粉,使用了大量毫无意义的戏份,把他的浓度稀释一点的的话现实里也许也有这种人,虽然我吃过的餐厅没见到这么舔的客人,但是从小红书上听说一些纽约寿司店一堆人争相跟主厨混脸熟送礼物送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怎么又是纽约寿司店?再次庆幸自己寿司吃不明白。不过哪怕是小红书里的纽约寿司界那样的魔界,我见过的服务员和厨师对客人脸都没那么臭。笑脸相迎是基本中的基本,有的地方能笑出恐怖谷)
鸡肉卷饼那道菜明显是重头菜,刚健朴实,餐厅虽然会说每道菜都是精心准备什么什么什么的,但是通常一顿饭有那么一两道刻骨铭心的菜就算值回票价了。这道菜不谈隐私,在饼皮上用激光刻上对食客极具意义的画面真的是个不错的噱头,讲惊悚故事挑动顾客情绪也是个有趣的玩法,不过都只能玩一次。鸡肉和男主狼吞虎咽的样子也很有食欲,可惜墨西哥卷饼不够根正苗红,注定要让位给芝士汉堡,编剧又安排亚裔服务员强调卷饼的西班牙语读法,和美国政府严禁大麻的时候强调大麻的西班牙语名字一样,那点小心思昭然若揭。想污蔑什么东西?说它是外国来的就行了!
都是墨西哥人毒害我美利坚健儿!
米其林餐厅=吃不饱的梗玩的也是毫无意义,那么大一块鸡肉卷饼女主一口没吃,其他菜全给男主吃了,那你能不饿吗姑奶奶!(米其林有没有吃不饱的餐厅,有,那些喜欢玩花样搞噱头的餐厅像华盛顿的 El Ceilo就是我唯一一个没吃饱的餐厅)
“你没有学贷?那你该死!”这个烂梗桥段,作为一个连申请学贷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靠奖学金和家人扶持在美国上学的前国际学生来看真的是毫无共情感,连剧院里都没什么笑声(烤棉花糖大家倒是笑得很开心)不知道编剧是为了迎合他脑中的美国人民,把讽刺桥段的智力降到了这么简单粗暴的程度,还是他智力本来就是这种程度。
其他倒是还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点,比如说打开主厨的卧室发现装修的跟厨房一模一样,的确很精巧,一个镜头就把主厨的偏执推的更高了一步。前半段的悬念也有点意思,可惜经过后半段的廉价喜剧洗礼我已经无法正面回忆前半段了
本片就像那种,厨师把一堆什么鱼子酱什么蓝鳍金枪鱼什么松露堆在一块面包上,就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道了不起的料理,食客在下面吃的洒一地也吃不出什么名堂,看着名贵食材怀疑自己的舌头。从这个角度上看本片编剧才是被这种装模作样的狗屁料理洗脑最深,也算是一种深邃的讽刺。是不是取材的时候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