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之后明显感觉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式微了?

宋朝之前,蛮夷很少有能长时间入主中原。之后接连出了元和清。中西方差距彻底拉开了。
仔细一想,我感觉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拐点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中国人思想日趋保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重文轻武,对外战争接连失利。民族面貌从昂扬进取变成了保守内卷。

我对那一段历史涉猎很浅,不敢轻易下论断。
但是有几个idea:

  1. 印象中唐朝皇帝有几个其实都是“混血”,具体细节不记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唐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汉族政权/皇朝?
  2. 宋朝在历史课本上似乎一直是个软弱的王朝,北宋崩了就搞南宋,南宋被打了就逃去广东沿海(现江门新会一带)。而宋朝被称誉的都是文人之下的璀璨辉煌——瘦金体、文人墨客的作品、生活习俗,以及当今推崇的“宋朝美学”-典型代表中华航空的水邮山驿商务舱。换句话说,宋朝的汉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武力已经不是这个皇朝重视的领域——已经入关,又为何还需操兵习武?

唐朝所谓血统上的混血和元清这种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接受汉文化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至少唐太宗骨子里觉得自己是华夏。元朝皇帝压根不学汉语,清朝到了乾隆时期都天天倡导满族学满语。

唐人的豪迈文化就不说了。再往前的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一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今天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宋朝之后,程朱理学兴起,感觉中国人的脊梁骨都被打断了。对外没了一点血性,对内倒是越发残忍,互相倾轧。明末党争更是到了巅峰。

感觉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济文化发展。

唐之前,大家都是土里刨食,中原和所谓的蛮夷之地存在生活差距,但是不大。而且中原也还没富足到完全去追求精神生活。

唐之后,生活水平上去了,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了。那周围这帮穷兄弟不干了,你那顿顿大馒头,闲着没事开始唱歌跳舞写诗了。我这天天野菜团子,骑马打猎有上顿没下顿。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输了不亏,赢了血赚

3 个赞

生活富足和尚武本身也不矛盾啊。看看西方的殖民扩张。
而且宋朝之后普通百姓的生活绝对说不上富足,只不过是饿不死罢了。
中国人真正做到人人能吃到肉,也不过是改开着几十年。
宋朝真正富足的是文人,国家花钱养文人,所以后世文人对宋朝极为推崇,但是随便一看就知道。中原王朝从世界中心,变成了给别人进贡的。。这种偏安一隅的心态和后来的程朱理学,直接导致后面中国人越来越苟且偷生。所以叛徒和汉奸也越来越多。
一句话就是:文人阶级的软弱性:joy:

我觉得恰恰相反,汉唐的时候,华夏和蛮夷之间文化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经常出现中原王朝打几次,直接灭亡一个民族的事件。汉灭匈奴,唐灭突厥。。
但是你看宋之后,中原王朝几乎很少取得对外族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除了中原王朝尚武精神的丧失,蛮夷自身生产力发展和组织里的提高想必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 “混血/血统纯正”本来就是一个西欧&北欧那帮金发碧眼的蛮子热衷的概念。无论是中国文明还是以前的罗马,(我个人心中)两个人类历史第一档的文明根本就不强调血统这种事情。罗马暂且不提,中国封建时代的上层建筑是基于西周的礼制的,所谓华夷之辩,并不是看你体内有没有什么蛮族的血,而是你有没有实力统一“华夏”,然后按照源自西周礼制,继承秦朝帝制,加上本朝改良的东西,所构建的一套系统。说的直白一点,只要按照大家认可的那套规矩来,谁有实力当皇帝,谁就可以说自己继承天命,可称“天子”。
  2. 中国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尚武的。大怂这种朝代之所以战绩垃圾,本质上还是源自得国不正。赵匡胤自己就是身为武将造反得来的政权,所以怂朝自开始就限制武将权力。谁仗打得好,被处死的概率远比拿封赏概率大。能写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能做出亡国时十万军民跳下崖山殉国的民族,没有血性是不可能的。

明初两代雄君把蒙古人打回部落形态,靠平衡术控制西北,七下西洋,那个时候才是中国过去千年最惋惜的时刻。要是后面的统治者,但凡有汉唐中后期帝王的水平,中国就不可能从一线文明掉队。土木堡之变,是不亚于鸦片战争的奇耻大辱。在那之后,明朝的武将失去了话语权,文官控制了朝廷,并逐渐演变到明末的残酷党争。美国要是继续作下去,或许十年后我们可以见识堪比明末的内斗。

中国人真正失去血性,失去灵性,失去创造力,包括一系列的奴性和劣根性,大多是清朝开始的。跟元朝统治者真正具备文化自信,对汉人蔑视但不加限制不同,满清那帮人自始至终就对汉人施加从自尊到智识的打压,康熙雍正两代皇帝自己勤奋刻苦得堪比996打工人,但是学来的西方科学文化并不对汉人开放,而且把八股考试的狭隘上升到了新高度,以致清末很多所谓读书人不知汉唐。再加上近代殖民者的各种有意识地打压,现在的中国人,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还是很多方面不自觉地背负着五百年的历史钢印。

我是95后,只希望等我这代人活到八九十岁的时候,中国人能有意识地抛弃满清遗毒。

4 个赞

还有一点就是科举制的产生。

书读多了,像部落间的武力斗争就少了。大家也都想的是,我怎么玩玩心眼儿整死对方得了:joy:

1 个赞

说的挺好的。满清的狭隘本质上和宋太祖得国不正一个想法,担心胡虏无百年之运,所以拼了命的打压汉民族的反抗精神。想满清入关真正能打的八旗兵不过几万人,却拿下了人口过亿的明朝。简直不可思议。我思考的是,为什么满人成功了,本质上我觉得和宋朝开始汉人的尚武精神就被消磨殆尽了,这是一种社会总体精神面貌,不是几个人能扭转的。加上程朱理学所谓的安身立命,给文人找到了做汉奸的理由。明建国初期最有锐气的时候,都没法拿下苟延残喘的北元。这就很说明问题。。

我觉得科举制度很重要,但本质是人口多,人口密度高。人多了,就要走不同的模式,曾经看过个纪录片,是俄罗斯远东那边,那边中国人很多,其中有个俄罗斯人“愤愤不平”的说竞争不过中国工人,他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勤劳不追求享受,好像用了蚂蚁来形容。

1 个赞

以前科技发展不像现在这么快,又没有知识产权这种事,放到百年的尺度中原文明的技术学起来不难的。后金一开始也就是大明的打手,壮大了之后成了明朝的威胁。一开始跟明朝的冲突是为了求生存,打着打着突然发现晚期的明朝也不过如此,蒙古人做得了皇帝我凭啥不行。

另一方面,明朝货币的通货膨胀值得关注。货币的贬值,加上文官党争夺权,朝廷根本拿不到税收,军队动辄发不起粮饷。

没什么不可思议的,人口多还重武,那统治难度可以想象有多高。两千多年前汉朝就想明白这点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最大的功能是能维持社会order。满清我觉得更上一个层次了,不仅仅知道依靠儒家(科举制度),还知道运用宗教。清朝皇帝在宗教上的功力非常深厚,蒙古,西藏等地,儒学根本不管用,靠的是宗教,其中乾隆皇帝是集大成者,乾隆还是清朝皇帝里语言能力数一数二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地太肥,还有水稻,种地就能吃得饱,向外打仗扩张还没好处;大概很难培养出那种骁勇善战的文明。

李世民他妈是胡人所以李世民是胡人。

康熙他妈是汉人但是康熙依然是满人。

很多人同时持有上述两个观点。

知乎上还有更详细更多的数据,真是哭笑不得

3 个赞

传说中的爹比较重要吗 :joy: Y染色体不是闹着玩的 :rofl:

明朝从徐达北伐起先后14次北伐,11次大胜,1次战败,2次没有追上敌军,蒙古从统治大陆的超级强权被打回部落形态,诸部不断投诚归化……
清朝历经70年平定准格尔,生生把维吾尔人打成了新疆的主要民族……

关键北元还是苟延残喘下来了。没有出现汉唐那种灭族式的胜利。

清朝本来也算是蛮夷。。

就是感觉安史之乱之后,汉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日趋保守,很少出现“提三尺剑,立不世功”的豪言壮语。

康熙他妈是汉人,我持保留意见。佟佳氏,我觉得不是汉人。至于李唐吗,说他们是胡人的那时候就有,而且他们明显不觉得鲜卑血统是不好的,李世民娶长孙皇后,是陇西两大贵族集团的联合,而且唐朝明显还有很多鲜卑贵族遗风,比如皇帝和大臣可以一起坐着,因为鲜卑贵族以上相对平等,至少没有当时汉人以儒家尊卑为上的原则。

为什么说是西方学者的观点。不过既然这是你的楼,我的观点可能你不欢迎,我知道了。

汉灭匈奴、唐灭突厥也不是灭族战争。南匈奴投降汉朝,突厥最后的后突厥汗国是被回纥消灭的。

汉族政权占据汉地十八省后,通常就会陷入扩张得不偿失的境地,周边的草原、山地、高原、荒漠对农耕文明来说就是些无用之地。中原王朝清扫周边游牧民族,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因此经济水平越高,战争成本越高。宋朝问题尤其严重,其经济已经不完全依赖于土地,而军事上还缺失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