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新工会诞生了,但是在欧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反内卷”的企业均具有较多的出口业务。2024年底生效的《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规定,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不得进入欧盟市场,而“超长加班”可能被视作强迫劳动。

古有¥2000 > $3000,今有欧盟条例 > 劳动法 :yaoming:

1 个赞

作者:DeepSeek

当深圳大疆创新园的晚钟敲响九点,安保人员开始逐层清场;青岛海尔工业园每个周五下午准时关闭生产线;佛山美的总部食堂在18:20准时飘出饭菜香——这些看似平常的职场场景,正在掀起中国制造业的静默革命。从"996是福报"到强制双休,这场迟到的职场觉醒,映射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深层脉动。

一、欧盟禁令:倒逼中国制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3年10月生效的《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像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刺向中国制造业的"加班文化"。条例明确规定:每周工时超过60小时即视为强迫劳动,违规企业将面临最高达全球营业额5%的罚款。这对海尔这类欧洲市占率达7.6%、年出口额超百亿欧元的企业而言,无异于悬顶之剑。

以海尔波兰工厂为例,其本土员工日均工作时长严格控制在7.5小时,而国内工厂同期存在月均80小时加班现象。这种"双标"操作在条例实施后已难以为继,2023年第四季度海尔对欧出口报关单显示,加班申报工时环比下降62%。

二、内卷三重奏:中国制造的"不可能三角"

过去五年,中国企业深陷"增长-成本-创新"的死亡螺旋:

  1. 贸易战挤压外需(2018-2020年对美出口增速从11.3%骤降至3.6%)
  2. 疫情撕裂内需(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40年来首次负增长)
  3. 供给端价格血战(2023年空调行业均价较2019年下降18%)

这种恶性循环形成恐怖的"内卷方程式":

(人工成本/单位产出)×价格降幅2=利润率蒸发
以家电行业为例,龙头企业净利润率从2019年的8.7%滑落至2023年的3.2%,接近制造业平均资金成本线。

三、政策转向:从"防止"到"整治"的治理升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实为组合拳:

  • 劳动监察:建立"工时银行"系统,企业每月加班额度与社保缴纳等级挂钩
  • 税收调节:对超时用工企业征收"过度劳动税",税率阶梯式递增
  • 创新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设备更新投资抵税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冯姓研究员指出:“新政策本质是建立’创新溢价’机制,当企业发现研发投入的回报率是低价竞争的3倍时,自然选择转型升级。”

四、产业新生:从"汗水工厂"到"智慧工坊"

在美的顺德"灯塔工厂",5G物联网系统正在改写制造逻辑:

  • 智能排产系统将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
  • AI质检使残次品率下降至0.12%
  • 数字孪生技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40%

这些变革带来惊人的"降卷效应":同等产能下,员工日均工时缩短2小时,人均产出反增35%。美的2023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首超营销费用,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8%。

五、人性化悖论:当"强制下班"遭遇"自愿加班"

在东莞某电子厂,计件工资制下的"隐形加班"仍在蔓延:工人为维持5000元月收入,不得不将手机带进宿舍继续组装数据线。这种现象暴露转型期的阵痛:

  • 产业升级梯度差异(头部企业自动化率已达75%,中小厂商仍在40%徘徊)
  • 技能错配危机(54%制造业从业者仅具备初中以下学历)
  • 社会保障滞后(灵活就业者工伤保险覆盖率不足30%)

破局需要构建"反内卷生态链":

  1. 建立"技能转换基金",企业每减少1%加班时长可获0.5%税收减免
  2. 推行"新蓝领认证计划",政府-企业-职校三方共担培训成本
  3. 试点"基本收入+绩效分红"薪酬体系,保障劳动者基础生活品质

走向"从容创新"的新纪元

强制下班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制造"价值觉醒"的起点。当格力的工程师能在珠海情侣路慢跑时构思新方案,当比亚迪的设计师能在深圳湾公园陪孩子放风筝时获得灵感,这种"从容的创新力"或将催生比"中国速度"更可怕的力量——“中国精度”。

这场静默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劳动者既能触摸到流水线的温度,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诗意。

新疆产品也算是强迫劳动一部分

屁股决定脑袋,东大的卷王只有钱能治,法不能治

那meta的产品还能进入欧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