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史记》叫“司马迁的群英传”,去掉“正史”属性,那真是一本很好的文学故事书。厚古薄今的文学传统,以及儒家一直宣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加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一贯的注重枷锁般的名声的社会氛围让很多人及其渴望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这种故事书上,让后来的读故事书的人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至于故事书如何塑造英雄,并不重要。在东亚这片土地上,过去的几千年有那么多兴衰迭起,风云变化,人类最原始的人性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如果“正史”记载的都是文学性的英雄人物杜撰,那么这种“正史”真的代表历史吗?还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有一本真正的历史书,那么,后来的人就可以用这本书重现某个地区的过去的一个时间段。人类历史应该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与人有关的事,是所有人的故事,不是英雄的故事。这种视角下看,如果每个人都乐于记录,那么就给后来的人十分充足的原始资料去还原我们这个时代。
职官/制度/财政还是封建王朝的那一套。如果视角能从王朝移开,看看庞大的真正的人类社会,比如那个时候的音乐,文学,美术,科学,技术,建筑,天文,城市布局和普通人的生活等等,那么历史会更真实。而真实的往往会更有趣。
很复杂,人发迹之前的历史,也不见得是他硬生生杜撰,都是从别人或者资料里面收集来的,比如发迹之前的朋友。比如说,汉宣帝即位之前的历史,显然都是从他那时候的朋友那里来的。
大部分史书都是纪传体,这一直是史书的主流文体。那么也就说明了,里面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有头有脸的,能够单独立传的标准想想有多高了。再小一点的人物,就是在传里面跟主人公发生了互动被写进去,那也不是官就是吏。更小的人物,应该是没有办法在史书上存在。
同上,这已经不是普通人了,普通人比如朱元璋的祖上几代包括他自己都是没有有意义的名字的。刘邦本名刘季,伯仲叔季的季,这些名字是没法入史书的。
有现代互联网之后才是这样,普通人发上去的内容,有点价值的,哪怕没有人看也说不定会进入ai的训练内容进入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ai对你说的这些方面贡献巨大。真有价值的,早晚会被挖出来不被埋没,门槛低了很多,信息不会丢失。
倒也不一定,还是有一些非史书的作品可以反映某些方面在某个时代的风貌的,比如诗词作品里面很多就是从劳动人民中取材,也可以流传下来,不过,这也只能从很宏大的角度去观察
看到有人讨论我幼稚的想法,我也很高兴。我指出之前历史的诸多局限。从根本上来讲,我只是想能不能把记录历史的笔,从史官手中,变到所有人手中,话语权不能只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历史的边界可以比之前大很多。或许说,历史应该记录的是大部分普通人的一切。
的确,他们的笔塑造了之前的很多人和事,甚至这些人和事被认为是那片土地的过去几千年历史。他们塑造了过去,也意图让以后的人沿着那个塑造方式接着塑造这片土地未来的历史。换句话说,“从来如此,便是对吗”。或许以后,有一种不同形式的东西,可以记录我理想中的人类历史,只是现在我想不到那会是什么。无数普通人的记录,也会成为组成那个“理想中的历史”的诸多碎片之一吧。
可以的,互联网从物理层面上已经做到了这点。只要服务器上的信息不丢失,理论上公共空间内发表的内容都是可以一直留存的。理论上是进入了历史的一部分,不过,话语权是很难变化的。福柯说,话语即权力,那么权力注定永远是在少数人手里。普通人会进入历史,但是,很难有人关注。就像你这篇文章,只有你我在认真讨论,就很难进入历史,哪怕你已经发表在了这里。可能如果你修改的好一点,发表在杂志上,会好很多,甚至被转载。这又到了媒介这个层面上,你能发表在媒介上,已经不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了,这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逻辑。反过来说在理论上也是合理的,每个时代“主流历史”里的带宽有限,主流只能是有”价值“的事物。不过记录下来也至少存在了可能,说不定,一个普通人的记录就莫名其妙变得有价值呢。不能再继续说了,感觉又会回到“普通”的定义上,变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说AI是感觉,如果AI的上下文以后可以足够大,同时信息处理能力足够强,它或许可以对于一个问题收集同时代所有“普通人”相关的记录作为回答依据,它或许就属于一种理想中普通人的纪录被进入历史。但是它回答一个问题注定是篇幅有限的,在里面xxx贡献了多少百分比的信息量,很难说得清,不过本质上,也算是一种“贡献历史”吧
很有道理,我之前也试着给青年文摘这种小短文杂志投了我的别的短文,人家也没回复我。如果再试几家,还不行的话,我就把那些小短文也直接公开把。
很有道理,不过,还是太着眼于当前了。可以把自己当作从400年后未来来的人。忠实地记录这个时代吧,我对自己说。
很惭愧,我这种高中生水平的文笔,还是上不了台面。我也想不到更容易投稿的地方了
个人网站吗?很不错。写的东西也很好
不是我的网站,但是我经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