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这么多??!!都有什么其他福利这么吸引人?
面试的时候问一嘴,然后hr在报告上写“经调查候选人没有亲属在开公司的”,圆满完成任务。
毕竟在我毕业那会儿,华为出名是因为那里的员工,工作压力大,跳楼死得太多,跟腾讯和富士康齐名。现在只是加班而已,说明有了巨大改善
本老那时候华为是华中科大分部。
那会儿华为面试非常水,985愿意去的都是走个过场,没想到现在居然能挑人了
当年你对我爱理不理,___________。
毕竟给的钱还是很多的
国内现在能进个厂就算烧高香了吧
人性而已 很多人需要一条鄙视链
上岸的看不起没上岸的 有绿卡的看起不起h1b
h1b看不起L1, L1本地的看不起L1来出差的
东亚三国和湾区没可比性,台积电员工地震了上面一个电话也要去厂房维护设备保证生产
对啊,他竟然还说我杠,真的已经在bubble里活太久了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了。别说地震了,地震后核泄漏了也得组自杀敢死队往里冲保生产,这种事情超出老美认知的,也超出湾区/西雅图码农的scope。可以为救人这么搞,怎么会为公司这样搞?
我也是985,当年面华为就没要我,当时我还参加了华为举办的(以招聘为目的的)比赛拿了第二名,这样子拿到的面试资格。当时去一个酒店面试一轮轮不断有人被淘汰,一路过关斩将来到最终boss面,最后应该是被boss刷掉了。国内找不到工作我才想着要出国的。
查老师:
古代社会“选奴”的类比标准
若将古代某些统治阶层招募奴隶的行为与“现代管理对人力成本和稳定性最大化控制”的逻辑类比,其目标也是最小化流动性、最大化可控性和服从性。那么古代可能考虑如下因素:
① 家庭背景(出身稳定性)
- 非贵族出身:贵族或知识阶层后代即使被俘,也可能带来管理上的不安定性和反抗倾向。
- 无家可归者更优:若其亲属无力赎身或关系网稀薄,更利于长期控制。
- 天灾人祸中的流民:生存意愿强但依附性高,是传统农业社会理想的奴隶来源。
② 年龄与性别结构(可塑性 vs 劳动价值)
- 青壮年优先:体力与顺从性的平衡期。
- 少年奴:更容易“从小驯化”,忠诚度高。
- 女性奴隶则关注婚育风险:如古罗马、汉代常防止孕期奴隶效率下降,甚至鼓励晚婚或绝育。
③ 个性与气质(“奴性”筛选)
- 避免聪明或桀骜者:如《韩非子》提到“愚民可使也而不可与谋”,聪明者往往更具反抗性。
- 羞辱测试:用羞辱或轻蔑方式进行“服从测试”,观察其反应是否逆来顺受。
④ 身体与健康状况(成本控制)
- 健康稳定者优先:养护成本低、可持续使用。
- 有残疾者仅适用于特定工种:如陪葬、苦役、不涉及日常产出的岗位。
⑤ 技艺或经验(可利用但受限)
- 拥有技能但缺自主经济能力者:如能工巧匠的战俘,是古代贵族争相圈养的“技奴”。
- 但要防止其过度自信或私下交易,因此常将其家庭隔绝,控制其资源。
⑥ 宗教与文化背景(服从框架)
- 宗教顺从性:如伊斯兰国家偏好“异教徒奴隶”,因其合法性明确,且无神职庇护。
- 文化异化程度: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奴隶反而更可控。
⑦ 心理依附性(忠诚度管理)
- 被“赐姓”或“改名”:建立新的身份,打断其原有归属。
- 给予象征性赏赐:如唐代宫廷对太监授予“恩宠”,以“感恩”维系服从。
⑧ 社会连接(逃逸与反抗风险)
- 无地、无亲、无识字能力者优先:这类人缺乏逃脱路径。
- 避免与在地熟人共奴:以防串联逃逸或传播不满。
⑨ 情感与未来预期(忠诚 vs 离职风险)
- 不给未来希望者反而更稳定:一旦有“翻身”可能,就会燃起反抗意志。
- 古代统治者常通过“恐惧”或“安逸麻醉”维持统治,如秦律严苛、罗马给予斗兽场等“精神消费”。
两年前说这话我也就信了
不一定啊,没准人家就是运气好或者家里有关系呢?
哪一年的事
汶川地震那几年的事
更早几年的时候,华为曾经在北大附近包了一栋楼,当时电子相关专业的愿意去面试直接先给2000块钱红包。
所以历史都是毅种循环,当年通讯行业也阔过。
那你肯定搞错了
这个听起来差不多
那时候国内工科前十名学校的电子专业本科生跑去华为面试被挑肥拣瘦的
还有这种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