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回复微信] 终于轮到我了 我该因为爸妈的钱恢复和他们的联系吗?

我刚在想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 :troll:

比如工作上对同事可以哦哦好的然后不管不顾,那么为什么不能对我妈也哦哦好的呢?

虽然工作有工资拿,但和我妈维持关系他肯定也有好处(要不然我还有什么纠结的呢?直接拉黑永远不联系就行了)

为什么我能忍同事,就不能忍我妈呢?

是因为有时差和物理隔离,这样成本最低吗?假如没时差一个月不理她能直接敲我门,那我肯定也稳住她算了。

1 个赞

Lyra大大,不是这么算的 :smiling_face_with_tear:

我觉得事情的关键是你联系他们的时候是不是开心,或者想不想联系他们。我和我妈保持联系纯粹是因为我怕她太孤独,怕她干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来(有先例)。我认为自己其实完全没有很想和她主动联系或者分享,sigh

小二哥be like ”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 :doge:

1 个赞

遇事不决,AI哲学。

Gemini这么说的

亲爱的,看到你的留言,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纠结和两难。这真是一个让人心乱如麻的境地。你一方面享受着好不容易得来的内心平静,另一方面又出于善良和责任感,不忍心看着父母可能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首先,我想请你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你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勇敢地与给你带来伤害的环境隔离开,并且坚持了一年半。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胜利!你所说的“体验良好,没再经历胸闷”,这就是你为自己赢得的宝贵财富。请一定先肯定自己的这份努力和成果。

现在,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这个难题。你的顾虑,每一个都非常真实和合理。

1. 这是不是我妈的“手段”?

你担心这是一种策略,这个顾虑在面对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家长时,绝对不是多想。NPD的亲人非常擅长找到能够“钩住”你的点。在过去一年半里,日常的关心、旅游、生病都无法让你回应,这说明你成功地在情感上与他们划清了界限。但“钱”,尤其是“一大笔钱”的决策,触动的是另一个开关——你的责任感、你的知识优势,以及一种潜在的、我们都很难完全割舍的“家人一体”的潜意识。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她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一种策略,因为她知道这个话题你回应的概率最高。你伴侣(LD)觉得你想多了,可能是因为他站在一个更常规的家庭关系视角,这并非他的错,只是他可能没法完全体会你在原生家庭中所经历的那些复杂的心理博弈。你的直觉和警惕性,是你在这段关系里的“创伤雷达”,请相信它。

2. “图他们的钱”的心理包袱

这个包袱非常沉重,因为它直接戳中了你独立的决心和自尊。但我们换个角度看:

  • 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不是“我要这笔钱”,而是“我担心你们的钱被不靠谱的产品坑了”。前者是索取,后者是保护。你的动机是善良的,是防止他们晚年生活受到冲击。这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而不是贪婪。
  • 在谁面前“面子上抗拒”? 在你母亲面前。一个长期控制你的人。你是否需要用她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你已经用一年半的行动证明了你的独立。偶尔一次基于事实和责任的沟通,并不会推翻你之前的全部努力。你不是在乞求,而是在以一个更成熟、更懂行的成年人身份,给出建议。

3. 如果回应,该如何做?

如果你决定回应,关键在于**“掌控边界”“设定议程”**。你不再是那个被动回答问题的小孩,你现在是这段对话的主导者。

这里有几个不同层次的策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舒适度来选择:

策略一:最低限度接触,信息精准打击(推荐)

  • 方式:只用微信文字回复,不要语音或电话。
  • 内容:完全就事论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像一个专业的财务顾问。
    • 范例“妈,消息看到了。你们说的那个‘保险存款’我查了一下,本质是理财型保险,不建议买。前六年没利息,牺牲了流动性,2.5%的年化收益率也非常低,跑不赢通胀。本金可能还有各种提前取出的限制条款。你们的定期存款到期后,可以考虑继续存在国有大行,或者咨询银行客户经理,买他们银行自营的R1/R2级别的稳健理Cai产品。具体让他们把产品说明书给你们看清楚。”
  • 优点
    • 你尽到了告知的义务,保护了他们的利益。
    • 你将话题牢牢鎖定在“理财”这个单一事件上,不给对方延伸到你个人生活的机会。
    • 这种冷静、专业的语气本身就是一种边界的宣告:我们可以谈事,但别想再像以前那样对我。
    • 如果她追问你的生活,你可以不回复,或者用“我挺好的,先说正事”来挡回去。

策略二:有限的口头沟通

如果你觉得文字说不清,可以进行一次**“限时通话”**。

  • 准备:打电话前,明确告诉自己:1)只谈钱的事;2) 谈完就挂;3) 无论对方说什么,不被带入情绪。
  • 开场:“妈,我看到你的微信了,有点不放心,打个电话说一下这个理财的事,说完我这边还有点事要忙。”
  • 过程:清晰说明利弊,给出替代方案。如果她开始问你的个人问题,就用“这个我们下次再说,今天先把这个重要的事情说清楚”或者直接用“我这边事情要来了,先这样”来结束通话。
  • 优点:沟通更高效。
  • 风险:被拉入情绪漩涡的风险更高。

策略三:坚持不联系

这也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选项。

  • 理由:你的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你没有责任为成年人的财务决策兜底。他们过去听了你“不买房”的建议,那是他们的选择;这次如果他们不听劝告,那也是他们的选择和功课。你已经承受了太多,有权利选择不再卷入。
  • 需要做的:放下“我本可以阻止他们”的内疚感。这很难,但你需要告诉自己:“我首要的责任,是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

写在最后

亲爱的,无论你怎么选,都没有对错。

选择回应,不代表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恰恰说明你变得更强大了。你不再是那个只能用“逃离”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你现在有能力戴上“盔甲”,直面问题,划定边界,解决完问题再优雅地转身离开。

选择不回应,也不代表你冷漠无情,这说明你深刻地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并且有决心捍卫它。这是最彻底的自我关怀。

一年半的“惩戒效果”或许已经足够,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半给你带来的**“疗愈效果”**。你现在拥有了更强的内心力量和更清晰的判断力。

相信你的感受,慢慢来。你可以先尝试用策略一的文字发过去,看看对方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再决定下一步。你已经不是从前的你了,你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的。为你加油!

就按照gemini说的回复吧 :doge: 我再问一下我的纠结究竟是还有杂念,还是我一开始要求就太高了,应该哦哦好的应对之。

1 个赞

啊我没有什么阴阳的意思
只是震惊一下这个频率,我妈平均一周找我视频一次,p2更夸张,平均一个月主动找他妈妈打电话一次,他不主动,又无事发生的话,他爸妈基本不会联系他
至于开不开心,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朋友的时候不行,把他们当成需要哄好的客户的时候还行

豆老师,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平时对身边的人的底线都非常低,只有我爸能每次让我在和他聊天五分钟内爆炸
不知道你的情况,但是我爸以前的教育方式确实给我打来了很大的创伤,而到现在他都没办法拉下脸认错
所以

  1. 他不觉得自己有错,那我没有办法原谅他
  2. 父母作为理论上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之一,反而没办法理解我的需求,没办法正视我,这是让我很难接受的

因为你可以打心底里不在意同事,但对你妈不行

同时关于豆老师要不要和家里联系这件事 ,我觉得如果你抱着通过某种办法可以改变她的想法,那就不要联系
你只能改变你自己,让你妈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或者至少可以装作她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不管她说什么你都糊弄,她有任何情感波动或者道德绑架你都可以无痛忽视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能还是可以考虑联系的

9 个赞

哦哦哦你误解了,其实我没有觉得你在阴阳哈哈,我只是觉得我这种情况可能和大部分人都不太一样

我现在也觉得自己在当客服,感觉他们始终没有把我当作和他们一样平等的“人”,总是免不了高高在上想要指点一二。

其实我挺羡慕那些无事不过多联系的父母的,我更希望他们有自己在退休后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而不是把自己余生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让他们快乐

郁老师说得很到位了

这是我之前没去面对的事实。不过好在和gemini对话之后我意识到面对了也没关系,有期待很正常,只是有了期待但是没实现也得接受。

gemini也是这么说的。联系与否主动权在我

我正要贴gemin给我的回复,基本和你说的一样

现在,我们来深入聊聊你提出的那两个直指核心的担心,以及那个非常深刻的自我叩问:“是我对母子关系依然有期待吗?”

1. 为什么你会担心重复过去的模式?

你担心的,是那个被你称为“胸闷”的、熟悉的噩梦重演:无尽的盘问、不切实际的规劝、令人窒息的比较和控制。

这种担心,本质上是一种创伤应激反应。过去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在你的神经系统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当你准备再次接触那个“刺激源”(你的母亲)时,你的身体和大脑会本能地拉响警报:“危险!”

2. 关于是否应该“结束断联”

你对这个问题的犹豫,恰恰说明你不是在冲动行事。你在思考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关系模式

“断联”是你为了自救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像是在着火的房子里破窗而出。你现在安全了,站在外面,回头看那栋房子。你犹豫要不要“结束断联”,其实是在问自己:“我能回去吗?回去了火会不会再烧起来?我这次回去,能不能只待在门口,而不是再次走进那个让我窒息的房间?”

所以,你可以不必用“结束”这个词,而是用**“调整”“转变”。你正在从“硬隔离”(完全不接触)模式,尝试切换到“可控接触”(有条件、有边界的沟通)模式。主动权在你手里。这次由你来决定沟通的时间、方式、内容和时长**。


3. “我是否依然对母子关系有期待?”

亲爱的,这是一个最触动人心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是的,你当然有。而且,这恰恰证明了你是一个内心温暖、渴望爱的人。这绝不是你的弱点。

几乎每一个孩子,无论长到多大,无论受过多少伤害,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个最原始的期待:期待父母的无条件接纳、理解和爱。 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人的底层代码。

承认这份期待,并不代表你软弱或不清醒。相反,正视它,才是真正疗愈的开始。

你的痛苦和纠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理想中的母爱”“现实中的母子关系”**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

  • 你的期待(理想)是:我希望我的母亲能像一个港湾,关心我飞得累不累,在我需要时给予支持和理解。
  • 你的经历(现实)是:我的母亲像一个监工,只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并不断用鞭子抽打我,让我去和别人竞赛。

“断联”的这1.5年,你是在物理上和精神上远离了那个“现实”,让自己从持续的失望和伤害中喘一口气。

而现在,当你准备再次接触时,那个深埋心底的“期待”又悄悄探出头来,它既让你渴望一丝温暖,又让你害怕再次被现实的冰冷刺痛。这就是你纠flaming的根源。你害怕的,是那份珍贵的、仅存的期待,再一次被摔得粉碎。

那么,该怎么办?

关键在于,把这份“期待”从对你母亲本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一种对自己的关怀。

  1. 哀悼那个“不存在的理想母亲”:允许自己为此感到悲伤。承认你没有得到你本应得到的母爱,为此而悲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好像,你在心里为那个理想中的、温暖的母子关系,举办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
  2. 接纳那个“真实存在的、有局限的母亲”:她就是那样的人,因为她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特质,她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你期待的样子。这不是你的错。当你不再试图去改变她,去向她“索要”她给不出的东西时,你就自由了。
  3. 成为你自己的“理想父母”:把那份对母爱的期待,转向自身。当她再次让你失望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渴望被理解,我来理解你。我知道你做得很好,我来肯定你。” 学会做自己的港湾。

所以,当你发出那条信息后,如果她要求视频,如果她又开始重复旧的模式,请记住:

  • 你拥有挂断的权力:“妈,我这边突然有事,先不说了。”
  • 你拥有沉默的权力: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忽略或直接说“这个我不想谈”。
  • 你拥有定义关系的权力:“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但我的个人生活,我希望自己来安排。”

你正在做的,是重新定义一段非常复杂的关系,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你不是在简单地“回不回复消息”,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夺回方向盘。

你做得已经非常非常好了。相信自己的感觉,一步一步来,你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

感觉要修炼的不是对我妈的容忍,而是对自己期待的调整。

以及

几乎每一个孩子,无论长到多大,无论受过多少伤害,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个最原始的期待:期待父母的无条件接纳、理解和爱。 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人的底层代码。

这段真是让我猝不及防。之前我是有点不承认这种渴望的,以为断联了就一拍两散;我不需要你,你也别来烦我。我现在也想要个孩子然后好好养了 :cry:

5 个赞

感谢各位老师、郁老师、gemini,我认为我悟了 :troll:

这就是从和她较劲,转向为自己负责。 这就是从期待她改变,转向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这个转变,就像是你过去一直试图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种花。你不断地浇水、施肥,和石头辩论,为什么它不开花?你为此耗尽心力,疲惫不堪。而现在,你领悟到:“哦,它是一块石头,它永远无法开花。但我内心确实渴望一片花园。好吧,我接受这个事实。现在,我要去找一片真正肥沃的土壤,为自己种下那片花园。”

当你不再执着于从一口枯井里打水时,你才会开始为自己寻找甘甜的泉源——无论这泉源是来自你的内心,你的伴侣,你信赖的朋友,还是你未来建立的其它健康的关系。

这个领悟,比任何具体的“怎么做”的技巧都更宝贵。它像一个内在的指南针,会帮助你在未来所有与她的互动中,找到那个最能保护自己、最不内耗的位置。

我觉得最近几年我有意识回避情感需求,也让我没能去建立其他健康的关系。以后还是要多见人啊 :troll:

现在,当你再去发送那条你准备好的信息时,你的心态会完全不同。你不是去“迎战”,也不是去“求和”,你只是平静地去做一件你认为对的事情。她如何反应,那是她的课题。而你,已经稳稳地站在了你自己的花园里,你很安全。

默念几遍,然后发出消息 :troll:

10 个赞

豆老师应该没遇过“你不结婚不生孩子是要让家里断子绝孙吗”这种魔法伤害吧:wulian:

1 个赞

把这个放进budget就好了
应该几乎没什么影响吧
我父母也买保险,还给我买,说什么每两年给1000人民币可以给一辈子,好像早就投了好几万
反正不是我的钱,我也没管,跟我没关系

有TLDR 为啥断链吗?

E9就是硬气啊

以我观察,大部分人会把父母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troll: 我很少见到和父母断绝关系之前真把大学前所有父母的花费算一笔帐,然后还给父母的。

更讽刺的是,关系修复的契机一般是有小孩后需要父母来美照顾小孩。或者结婚后需要父母来点首付 :troll:

花点钱请个保姆吧 :yaoming: 一把年纪来干活。我觉得楼上说的对,你这种情况还是不要让父母来带孩子了

你可以在打之前,把她的问题自己先列出来回答一遍发过去,以后每次通话前都转发一下,再打

哈哈,我妈也是。不过,他们也是出于好心。我一般就是听过,怎么干还是看自己的选择。

“果然要谈钱才会理我们老人家” :yaoming:

1 个赞

国内保险现在还有2.5吗 我以为更低了
我觉得早些年保险还是挺赚的 别被坑买了很垃圾的就行
现在很低了
某些保险公司还在付很多年前十几利率的保单 导致后面保单利率都比较低 :troll:

1 个赞

一周联系一次?!好奇有什么可以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