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道这个组,不会是同行吧 ![]()
什么平行世界。
刚见过某热门专业大组的大老板小老板,哪能有这么多钱。
要比top level就拿美国top跟中国top比,美国top phd普遍stipend 4万美元起步,5万美元一年的比比皆是
朋友 我就是南科大本科毕业的 ![]()
建议你再多了解一下最近的情况,经费已经不如之前充足了。之前所有博士生都是每个月8888,后来也改成了奖学金制度,不是每个人都有了
这几年经费确实不如之前了,毕竟本来深圳市政府很有钱。现在这个土地财政这个情况。。。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
https://www.bakerlab.org/members/
看看David Baker呢,刚数了数将近150个人。国内我听说的大组也没这么多人的,人特别多的那种小老板其实都是独立的,就是名义上是一个组
23年那一波,985层次的学校基本都是按几百块这个级别买GPU的
Baker毕业的phd可以去全世界任何地方找工作, 中国毕业的phd现阶段基本只有中国大陆认可
我赞同应该来美国的,只是反驳美国没有大组
交大今年新修好的博士生宿舍刚投入使用了,基本上都是单人单间,只有每层楼的尽头房是双人间 ![]()
我前老板的组,不算manager啥的已经超过五十人了。大牛,比如Langer之类,那组更大了。
是的,国内情况比较复杂。院士组底下会有好几个小老板,小老板其实算是依附院士,半独立,一般他们说都是院士组,只不过内部会说是院士直接下面还是下面小老板组。就算是院士的学生也都是小老板在带,就是小老板态度好一些。如果这么算,那美国有些组也可以说很大,某个系chair就直接给底下小老板派活,然后底下小老板用chair的funding和资源,学生也用chair组的设备,这样子和国内院士组构成也没啥大区别了。
国内院士杰青是不少,但一个组一百多人,若干个小老板,大部分人都是nobody,老板需要捧得人太多了,大老板手下的小老板们因为谁上优青谁上杰青都闹得不愉快,底下的博士生到熬出头成为小老板差了太多了,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当小老板一辈子在一个学校混的
有 paper 哪里都行,我有同学大陆 PhD 拿到美国教职
你说的partially 是对的,前提是你想呆在国内那样的环境。如果在国内混,还是需要有老板和圈子的,但是上限还是低太多太多啦。你说的领域在北美的faculty,很多人都有自己公司啊,其实不咋需要工资。
国内最大的问题是等级森严,尊卑有序,而且言论非常不自由,只能有一种声音。其实这会非常有害,所有人都观点和追求都大致一样。这样的社会是你想呆的地方么。 被迫高强度加班和主动选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不是说美国有多好的意思,只是要说国内的生活,我不觉得会很好很值得。
别的学校不知道,但北大的PhD一个月只有3000+
南洋北苑,是不错,不过好像要抢/分配,不是所有人都能住上
去年刚涨,现在3950 ![]()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赴美留学这一曾经的“黄金路径”正逐步被重新审视。在理工科博士培养领域,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一方面,国内高校科研条件显著改善。以清华、北大及部分“985”高校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正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博士生每月补助普遍达到万元以上,无需缴税,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这一现实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之中,减少生活压力,增强科研产出能力。
另一方面,美国博士培养的性价比正在下降。尽管其学术体系仍具国际影响力,但博士奖学金水平多年停滞在三万美元左右。高额的税收与房租使得留学生生活拮据,科研投入受限。同时,国际局势变化、签证政策趋紧、科研安全管控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吸引力。
从科研成果看,国内高校科研生产力迅速提升,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增长,部分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选择在国内积累科研成果,再赴海外进行短期博士后或联合培养,形成“国内扎根、海外历练、再度回国”的最优路径。相比之下,全程海外求学、再回国面对“非升即走”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更高。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科研投入加大、青年人才政策优化的集中体现。留学不再是“唯一出路”,而是多元选择体系中的一环。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博士培养体系,优化科研评价机制,畅通青年学者晋升通道,推动“留学价值”向“学术价值”回归,使更多青年才俊愿意在祖国的科研土壤上深耕,助力建设科技强国。
校友钛金,感觉到很荣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