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外面,日行13000步,每天九点睡六点起,感觉很好。东京大大小小景点都打了卡,感觉还是喜欢小城市。和ld都觉得成田那一晚比较舒适。这几天逛了京都红叶,也很棒。大阪也去了,感觉不如京都氛围感好,住了两天又回到了京都。游记之后再写。
昨天晚上感觉拉面味精太重,盖饭和吉野家那些甜味太重,像是预制菜,甚至shabushabu的蘸料都是一样的甜味,什么都是一个口味,有点吃腻了。干脆吃烧鸟,只有盐,就不那么甜和味精重了。拉老师南方人无疑了,顿顿松屋吉野家也太甜了,受不了啊。
随便路边找了一个小店,进门先点酒,算是餐位费? 600yen一小玻璃杯兑水的梅酒,他真的我哭死。
不能再啰嗦了,赶紧进入正题。
我发现这个店是点一份,做一份。以至于要等很久。我和ld说为什么不提前把常点的烤好,然后放在炭火附近保温呢? 搞成流水线,烤架上预热20个串,烤20个串,烤好之后保温20个串,又快又好,5秒上菜。
ld说可能老板没想那么高效吧。来一个做一个,不紧不慢也满足。
进而我们开始讨论满足感,以及不可免俗变成了反思怪: 为什么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容易满足?(仅从烧鸟店这一例而言)当然这里不讨论经济实力之类老生常谈的问题,只讨论我们怎样让自己更容易满足。
然后就再说到了美国人don’t give it a fuk 的文化,也很自得其乐,make me happy /happy wife happy life 之类的口头语中happy经常出现,感觉很容易满足。
然后从reddit上木工论坛以及其他爱好小组上人们不赚钱也开心happy的现象,进而讨论到xhs上都是天花板/绝绝子/强力推荐之类的正面,成功文案;而reddit上木工论坛常见我搞砸了/做坏了应该怎么补救/first time 榫卯,有缝但也不错。
就有了引申讨论:中文论坛上似乎追求另一种“快乐/认同”:
不是我满足,我快乐;而是我很强/很行/很会找/运气很好,我快乐。 具体体现在:“小红书动辄遇到宝藏店铺”,“地里动辄3个月上岸拿大包”。这里抛开物质欲和消费主义,人们好像更享受这样的认同和夸奖。
进而再次思考,这是不是属于追求“不劳而获”或者“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种“另类”快乐?
谭友们怎么看。我是想多了,变成了反思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