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有些人就是擅长读书,有些人就是擅长体育,有些人就是擅长手工,如果大家都是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寻找工作,那么工作的时候就会相对感到轻松愉快。如果你让教授去当搬运工,他会巨大痛苦,甚至可能根本完不成工作。同样,你让园丁去搞研究,他除了发呆可能还是发呆。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一个UCLA的教师/教授拿7万的年薪低,同样的薪酬如果换成一个园丁或者电工,大家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叹?如果论社会贡献度,一个教师服务的人群未必比一个园丁或者电工服务的人群更多,意义更大。在农业社会,培养一个读书人的成本是巨大的,家里不仅少一个干活的人,还多一张吃饭的嘴。但换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成本非常低,甚至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大部分时候是脱节的,不脱节的时候往往是教授剥削学生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凭啥脑力劳动者一定要比体力劳动者收入高,难道仅仅因为老祖宗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刻在了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吗?https://www.tiktok.com/@danielastrophysics/video/7423506154866838830
因为impact和劳资供需不一样
工资高不是我们做题家要的高 是资本家给的高
你是不是对电工的收入有什么误解
供需不一样,有些地方体力劳动者时薪500呢
你去问问湾区华人装修队的平均年收入?
本码农兼职过handyman 报价是按主业时薪报的
市场又不是按照你擅长什么来支付工资。更不是说你擅长什么,什么就一定需要。
教师的工资并不高啊,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教师也普遍属于收入不高的群体。你要说园丁,中国就没有这个岗位吧,有几个公司需要招聘园丁的?美国这种国家,园丁需求量才有几个?
你为啥有这种错觉
脑力劳动者高吗,难道不是只有CS和金融高吗
这当事人是lecturer
在美国明显不是这个情况啊
电工收入高大家都很羡慕,跟码农收入高大家都很羡慕一样
脑力劳动进入门槛高,但是体力劳动更难干。在非发达国家,一直都是不缺能干苦力的人的,所以体力劳动要不上价。特别的,中国还有不许工会进行集体议价这个debuff ,所以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差的很明显。
但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了,大量脑力劳动的进入门槛不存在了,这个时候能吹空调的劳动工资就降下去了,反而是辛苦的工作因为大家不愿干而工资涨了上来。捞螃蟹,伐木,开大卡车,建筑工人这些行业工资是比一般文员要高的。
中国也到了这一步了:3000能招到大学生,但是送外卖一个月6000-10000。
美国体力劳动收入不低呀,又不是人矿国
工资高低和市场需求挂钩,中国低端工作有太多的人可以做了,所以工资高不起来,现在大学生多了,可替代性高了,大学生的工资就高不起来,反而那些有点技术门槛的体力工作工资就很高,比如月嫂,比如那些开挖掘机,塔吊的,都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先问是不是,即使中国,体力工人也普遍比办公室白领工资高
这段话就符合大部分老钟的观念而已。如果你愿意付出时间劳动力,往往你的收入可以高过很多人。比如说ups送货的
因为马克思说,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样也创造价值,而且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 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的倍加 。 由于劳动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而不断发展的,劳动过程包含有更多的科技因素,因而劳动是以知识劳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的消失,不能通过将脑力劳动者的文化降低到体力劳动者的水平来实现,而只能是通过将体力劳动者的文化提高到脑力劳动者的水平来实现。并且,必须使他们两者的文化都继续提高,以便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中国人信仰马克思经济理论不是很正常的
不符合,在大陆开滴滴送外卖,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也比办公室白领工资高
园丁和电工真不止7万刀。当然ucla的教授也不止7万刀。收入多少从来都不是用体力/脑力来区分的,而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行业风口,还有你相比于你的竞争者是否有特殊优势。
工资是供需决定的,做脑力劳动者的门槛比较高,能做脑力劳动者的人少,所以工资就高。脑力劳动者哪怕失业了,理论上也能去做体力劳动者,只是愿不愿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