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情绪帖子很多,如果看腻了,不妨来看看偏右的台湾人写的文章。也许会有新的启发?
P.S. 加上转帖了
============================================================
最近美国宣佈对各国产品将课徵的关税,台湾要被课32%。有些朋友写信来关心我们会不会受影响,还有以后傢俱会不会涨价。
相对于财经名嘴及政客急于发表个人意见,或是一般民众觉得被背弃,心里委屈,我们中小企业主反而静观其变,因为最直接相关的是我们,最需要深入思考的也是我们。
跟我之前的 #美国社会观察 系列一样,我发表的评论是从美国主流保守派的观点出发,也从台湾长大的孩子、台湾中小企业主的见解来谈。
#美国社会观察 的第十九集,由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来比较台湾的硅盾是不是真的存在时,我就写了这段:
—————————————————————————
「台湾不能只靠单一产业,除了这会造成类似荷兰病的经济困境外,更不能以单一产业试图绑架台美关係。国际关係建立在互惠、互信、互利,这是唯一的准则。
我们以美国在太平洋的岛链战略上地位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为例,三十几年前日本以「产官学合一」的半导体产业称霸世界,即使美日广场协议后,日本对自己产业竞争力高度信心,在美国对日本发动的贸易战时採取高度对抗策略。
当时日本人的自信高到整个东京的房地产总值是四个加州房地产总值,日本三菱集团来纽约陆续买下了整个洛克斐勒集团,进而拥有纽约的18栋洛克斐勒大楼。日本人在全世界拥有「super rich」的名号。
最后日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因为一连串跟美国的对抗以及决策失误,日本半导体产业陆续被台湾跟韩国超越,造成日本失落的一代,日本房地产变得几乎只有大陆人跟台湾人在当接盘侠。90年代末期三菱集团因为无力支付贷款,所以把30年代兴建的那14栋洛克斐勒大楼,转卖给了洛克斐勒家族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产商朋友。
所以目前的政经局势下,对台湾最好的选择,就是最近很多财经专业分析师主张的,「扩大对美採购」、「扩大对美投资」、以及「降低台湾那荒谬的高进口车税率跟故意设立的检验门槛」。
————————————————————————
不过这段只是我这个台湾长大,美国生活的一般保守派浅见,也是因为我个人潜意识地认为这是台湾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做得到的,况且美国贸易代表在过去二、三十年来都持续不断地向台湾表达过,只是台湾不分党派政客都是採取拖延应付的策略。
但现在美国的政府即使是共和党重新主政,也不再是小布希时代的那些NeoCON(建制派)了,是以美国副总统JD Vance为首的MAGA派观点主政。
你当然可以继续听那些整天只会翻译左派主流媒体的国际关係学者意见,把美国政府想成以前的小布希或欧巴马政府,把MAGA当成一群只是在自取灭亡的蠢货,继续採取拖延应付策略,但MAGA派的影响力有多大?
就在4月2日当天,川普于白宫草坪宣佈了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动贸易战后的几小时,一位知名MAGA派部落客Laura Loomer进了白宫,拿出了厚厚一叠针对白宫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的资料,跟川普当面详细讲了大约半小时,直指这些官员都是不够美国优先的NeoCON,会后大约十个官员立刻被解职,包含了电影常出现的美国国安局NSA的局长跟副局长。
很多卖化妆品、二手精品包、韩国批货、小模、健身教练、亲子部落客、卖理财课、卖职涯课的,都说自己是KOL,但我向来都只认为自己是个素人,因为Laura Loomer这才真的叫KOL - Key Opinion Leader。我们这种发发牢骚、分享生活的,充其量就是个公开日记的部落客而已。
而在MAGA派眼里的美国经贸观点,「扩大对美採购」、「扩大对美投资」、以及「降低台湾的高进口车税率跟检验门槛」,很明显的是不够的。
MAGA的事,干台湾人什麽事?台积电为什麽不能算是护国神山?台湾中小企业受美国关税影响会是如何?
由我这个金融、数学、统计专业的人来分析,可能隔靴搔痒,感觉就是个说故事的,就像炒股不能只听分析师,要有产业消息的内部人士才能真正知道动向。要谈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谈及硅盾,夜间部同学对比我有更深刻的研究 ,毕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是整天跑位在长岛的美国National Lab奈米实验室的科技人。
老读者应该知道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理工博士,十年前博士毕业后直接跑回台湾设立传产中的传产-木工家具厂。不过他是机械系出身,硕士时研究的是自动化系统,博士时研究的是奈米硅光子相关,论文上过两次Nature系列期刊,博士毕业那年是整个哥大工学院唯一一个以第一作者身分挂名Nature系列期刊的博士学生,当时的研究被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放在网站首页报导。
也许当年不是因为和我结婚,走上自地自建这途,今天的他也会留在科学界或去IBM工作,但在盖我们这间房子时,让他觉得营造、建筑、设计这些领域,不管是设计还是实务方法,都太落后工程领域,他就突然消失在科学界了。我也从一个曾经的股场小能手全部梭哈,全心、全力的投入这个傢俱、室内设计、营建领域至今。
在我们2018年在桃园设厂时,就是刚好碰到中美贸易战,台湾全民欢庆台商鲑鱼返乡,建立非红供应链。
结果呢?台湾从北到南不分地区的工业用地在一、两年间飙涨了三倍。在2018年以前,台湾一个钢构厂房一般十万一坪以下,而现在都是三、五十万起跳,那些经济部规划的工业区更可能是天价。
例如机场捷运站旁的新北产业园区每坪土地百万,旁边的泰山塭仔圳原本有400公顷就是120万坪的小工厂,因为地目本身就不是工业用地,所以被拆光,重划成现在每坪上看75万的住宅大楼。
至于原本那120万坪小加工厂到哪去了?不知道..…他们只能盼着员工愿意跟他们流窜到台湾各处,甚至躲在农地里,对中央政府来说他们不是具有多大存在意义的科技业,对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本来就是都市发展的毒瘤。
这十年来我们在台湾看到的情况是「靠信用扩张、炒作房地产,成为台湾社会不分阶级致富的唯一途径」。夜间部所有大学同学最后都是工程师,他们跟着「工程师共同笔记」里的秘笈,拿着两、三百万的收入证明跟银行贷到满,然后现在很高兴竹北的房子从两千万涨到四千万。
工程师都如此了,那何况是那些当医生的国、高中同学。有的朋友每天诊所只看诊半天,靠着医生收入所算出的所得比,跟着台积电建厂议题,把信用扩张到最满。
这一切的概念来自于台湾的银行放贷几乎只看「房地产」作为担保,而且只有跟容积率有关的土地跟建物坪数有担保价值。当房屋要装修时,因为不会为房产增值且只能用现金,所以就出现很多理想高但预算低的不切实际奥客。
而上班族炒房只是一个台湾经济发展畸形下的缩影,一般民众找寻各种机会,为了自己家庭而挣扎寻求更美好的生活。
许多人靠着自己的苦读、拼命工作,累积了第一桶金,期望靠着炒房、炒股,可以翻转阶级。可是当你在高兴你投资一千万的房子增值到了两千万,你忽略的是地主阶级已经从三亿房地产变成十亿。贫富差距因为炒房、炒股,富者更富,贫者依然。
但真正台湾产业发展的畸形,就是不分党派的政客们,都非常乐见一种房地产价格飙涨,甚至都当成是国家经济繁荣的政绩,那就是公司法人才会投资的「工业用地跟商办大楼」,一般民众很难直接碰到。
《这就造成地主、权贵能上牌桌就保证会赢钱的特权。》
工业用地跟商办飙涨会对产业发展造成多大打击?那就是企业的租金在企业营运支出会拉的很高,合併要牺牲的就是劳工的薪资。不管你通过再严格、再左派社会主义的劳基法,商品在市场上就是只能卖那麽多钱,企业能支付的比例就是有限,没有老闆是股份无限公司,会无限的掏出自己家产支付员工高薪。
而低薪就造就了低消费力内需市场,那消费者就只能到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像淘宝,寻找让自己生活还能过的体面的劣质品。而这些大陆跨境电商的进口,又成为了台湾厂商帮中资企业贴牌、洗产地、出口美国的破口。
另外就是土地支出成本造成了产业技术升级自动化数位化的延缓,最后完全无法跟中国、越南製产品竞争。
有人可能说「中国大陆、越南、印尼这些地方也跟台湾一样被课高关税,那就没差了啊!」事实上大陆即使沿海地区的工业厂房,像香港旁的深圳,即使在最高点,一般也就相当于每坪六到十万台币,何况他们很多厂根本是地方政府免费借的。大陆技术工人的月薪是四到六千人民币,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国家级补贴,例如外销参展全额补助,水电补助,中国製造的成本怎样都只有台湾的一半以下。
台湾能赢的就是加工技术,如果陆製品在行销上再靠跨境平台的补贴式倾销,还有台奸银行的金流协助,那台湾製造的技术优势不管再高,都是大幅地被那些躺着爽死的地主阶级侵蚀,而台湾的法制跟政客又都是极度保障地主阶级的。
而真正造成的另一种繁荣假象,是那些根本技术已经落伍三十年的产业,却能因为自身工厂厂房价值飙涨,而成为财报完美的超级殭尸企业。他们的营运模式基本上就是靠着上个世代以来稳定的营收,然后在土地资产上涨后拿去跟银行担保贷款,再将这些资金拿去炒作更多的工业厂房跟商办。
你听过「超贷案」吧!这都是那些老一辈的企业,靠着政商、银行关係,用他们的房产借出更多的钱,然后几乎都是再去炒房。
例如我们2018年第一次租厂房时的房东,据说是全台湾很大的捲门製造商,签租约时说先签三年然后再谈续租,结果一年半后碰到全台工业地飙涨,就说不续租了,逼我们新做好的展示间跟架设好的工厂设备拆得一乾二淨,那次我们就因为这种台湾垃圾地主的恶劣嘴脸损失了大约两百万。
这些年夜间部同学回台湾发现了在台湾做生意跟人讲美国式的信用,还会被人嘲笑是老实的凯子。后来他决定持续的投入更多自动化加工设备,加上工业用地飙涨幅度早超过产业支出的应有占比,所以他直接就不想在台湾买厂房了,将设备修改成可以快速搬迁架设的模式。
如果不是老早就卡到位的地主阶级,现在随便一间厂房都要一亿台币,即使用租的,租金也让新兴企业难以消化。
鲑鱼返乡后你有觉得台湾产业十足地进步了吗?不,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带着鲑鱼离乡时的关係,成为中国製造商迴避中美贸易战的栖息地,将几乎是成品的东西在台湾完成最后一部份,贴着MIT微笑标章,帮着洗产地。
以我的观点,如果台湾在这波国际贸易战感觉到痛,那表示我们的产业跟中国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甚至是帮中资漂白的依附性太高,或是本身就是靠房地产炒作的殭尸企业。美国最大的制裁对象是中国,要消减中国的国力,不能在它还强而有力时一举击倒它,要先拔光它赚钱的根基,断了它的所有国际连结,那就再也不怕它的威胁。除了美国自己,东协、日本、韩国、台湾,甚至欧盟,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而台湾一直以来的以拖待变方式,也是一个孩子惹毛他的妈妈最重要的原因,讲都讲不听,一动也不动。
台湾的银行不像美国的investment bank,你可能写个business proposal就能真的拿到一笔创业本金,台湾的银行基本上完全没有针对新创公司的审核能力,只可能做房产抵押贷款跟靠薪资收入的信用贷款,所以偏好稳定收入的公务员、医生、工程师。
如果去经济部中小企业处问青创贷款,他们也是会跟你说那个专案到了银行其实也是在审核你过去几年的营运状况,只是如果负责人跟公司够年轻,就能是用那种利息补贴。你真的需要资金那要嘛靠自己以前存的钱或是回家找爸妈,所以在金融的角度看这个「创」也只是台湾经济部公务员们带头的诈骗用字。
造成以上这些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台湾长期不分党派无视任何经济专家提出的异议,三十年来产官学合一独抱半导体科技业,然后靠着央行的货币操作,将台币对美金汇率压低在30以上,除了将半导体科技业出口所赚到的外汇留在台湾,也提高非科技业的传统产业出口价格竞争力,然后资金再外溢到房地产,最后用全国经济欣欣向荣假象,成为全民炒房当房东地主的社会气氛。
因为政府长久以来不正视这个议题,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地主靠着房地产起家,进入金融业,再用金融控股公司继续投资房地产,或把房地产变成百货公司,进入零售业,政府对汇率政策就更绑手绑脚。
这种经济概念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相似于90年代大陆邓小平改革开放后那种「让一部分的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再靠着外汇管制将这部分富人的钱留在大陆境内。
央行操作汇率这点有点像老师为了全班成绩单好看,而全部用「开根号乘以十」加分,地主阶级原本就有很好的81分,瞬间变A+,造成致富的特权,而成绩原本就是0分的无产阶级们还是0分。
台湾这种产业发展失衡的经济结构,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常被很多台湾的经济学者讨论过背后的风险,只是过去二十年的美国政府是堆NeoCON或嘴砲黑人律师,他们只关心些国际秩序或DEI性别人权,对国际贸易採取的是姑息政策,所以每一年的美国财政部在他们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上列出的汇率操控国跟观察国名单,台湾央行向来採取的都是拖延跟迴避策略,毕竟美国贸易逆差在过去二十年来向来不是台美关係的讨论重点,换个政府就换个官员,只要白宫核心官员没人在乎,那就混一混就拖过去了。而且川普第一任期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反而让台湾成为资金跟台商回流的避险之地,加上后来民主党失智老人的民主供应链政策,让台湾更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深陷这种经济格局。
直到前几天美国MAGA派向全世界发动了贸易战,这其实也只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延伸,当时川普没有搞清楚局势,完全针对中国,没想到中资在越南、印尼、甚至墨西哥流窜。举个例来说,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国製的实木橱柜课270%的反倾销税,但全中国外销的美式橱柜就通通到越南、印尼洗产地,失智老人这四年很清楚,但完全放任这些情况恶化。
而如果仔细看这次贸易战的头号名单,跟美国财政部过去二十年来年年发布报告威胁要制裁的汇率操控国名单是完全重叠的,常年在美国财政部报告上出现汇率操控的名单就是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瑞士、越南、还有欧元区的德国(即使美国知道德国是欧元区无法自行调节汇率)。
因此,一切一切就是来自台湾央行几十年以来的汇率操作,试算2024年台湾进口美国424亿美金,出口1163亿美金,美国吃下了739亿美金的贸易逆差,但如果台湾央行停止操控台币汇率,让汇率自然因为半导体科技业的全球高竞争力所抢下的市佔升值了25%,那美国这739亿的贸易逆差就大幅减少,剩下的靠着买美国石油天然气、刚得标美国空军未来战机F47的波音飞机、零进口税的特斯拉甚至美製TOYOTA RAV4,就能勉强拉近。
至于硅盾本质上就是不存在的,这部份由搞奈米的博士来分析,可能比财经记者要正确。
半导体製程从摩尔定律出现以来,有着四十年间不太需要在乎曝光技术的物理光学极限,但直到大约十年前开始就要不断的挑战物理光学的极限,ASML的极短波长EUV曝光设备出现,让半导体业暂时地突破之前的物理限制。
然而随着尺寸持续接近原子大小,科技突破的learning curve到达了顶端,突破极限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领先同业的幅度也可能越来越少,因此任何台湾有竞争力有本钱的企业,如台积电,趁着美国现在向全球招商的时机,赶快进驻这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深植美国政商关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极端正面的。
而在我美国社会观察第十五集硅盾与岛链战略时我的结尾就说了,当年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岛链战略概念,是透过驻军与同盟,与美国同盟的概念就是「你不可能期待自己可以全民炒房、炒台积电股票,小孩不用当兵,花个1万美金飞来美国生个美宝,然后就要求美国派出整个太平洋舰队跟陆战队的美国子弟,帮你守护你炒的房产跟股票」。
如果你熟悉美国高端傢俱商,那我接下来说的几间公司,你应该很熟悉。
因为算是同业,所以我对他们的商品风格、定位、经营方式、製作或採购模式、行销策略等等,都是每季深入研究。
我曾经介绍过聚焦奢侈家居及室内设计的RH(Restoration Hardware),也带读者线上参观过它在纽约的旗舰店。它主打设计感与顶级品质,在豪华细分市场中具有领先地位。因 2023~2024 年高端住宅需求趋缓,RH 当期营收年减约 16%,淨利下滑 76%。你知道吗?它在2024年营收为30.3亿美元,淨利却只有1.276亿美元。这麽低的比例,主要是它行销的手法是在高档地段开设设计展厅Design Gallery,以及大成本的纸本目录与网路行销。
RH的股价在今年初川普上任时为450美元左右,分析师整体评等偏「买入/增持」,但川普开始吵着要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课重税以后,它的股价开始下滑,为什麽呢?因为它虽然主打高端奢华产品,可是它有23%的产品是在中国製造。这个利空的关税猜测,使它的股价跌到大约250美元以后开始稳定。
RH的CEO Gary Friedman 着名的高调行销策略仍在持续,不过在4月2日川普对东南亚各国祭出高关税以后,CEO他失言说出了Oh! Shit! 当天RH的股价再跌超过40%来到150美元以下,这几天一度跌倒126美元。
一个不到一百五十公分宽的玻璃门书柜,要价高达6,260美金再加消费税,可是它35% 的机会来自越南、23% 来自中国、14%来自印尼与印度,只有10%的机会来自美国。而且去到东南亚、中国製造的副作用就是 — 它的商品现在已经多是「不明树种」的什麽咖小实木再贴北美实木的木皮。以消费者立场,这种高价品牌卖东南亚贴皮傢俱,只因为人们信任品牌,吃知名设计师那套,觉得敢在全世界最精华地段开像七星级饭店一样的展示中心,绝对不会细细去查它已经换汤换药了。
其实在RH 2012年的公司财报已经揭露它有85%的产品是东南亚及中国製造,原本主要在中国,近几年已经将佔比移往东南亚其他国家,想说可以避险,未料4月2日宣佈增加这些国家的关税之后,CEO 忍不住呕削。
另外再看一下北美人很爱的Williams Sonoma,它旗下有Pottery Barn、West Elm、Williams Sonoma厨房、餐桌用品专卖店。它同样有引人入胜的大门市中心,不过和RH不同的是Williams Sonoma通常是用採购或贴牌的方式,而且锅、碗、器具、傢俱、装饰物等等,也主要来自中国及东南亚。它的股价在川普刚上任时的210美金,已经因为预期中国关税的上涨,陆续跌到4月3日的141.68。
Crate and Barrel 以当代简约造型风格着名,如果你去店内走一趟,也会惊觉Made in China的比例真高,而它的傢俱竟然出现芒果木贴胡桃木皮这种「假名媛」,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这些中高价位的产品,一个比一个假掰。原本因为同业关係我不想直接说穿,但是关税一出,它们货源在哪立刻现形。
Wayfair就像是傢俱淘宝,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中国、越南、印尼製的劣质商品,即使如此,它的股价仍在4月2日从34跌到21。
如果你问我美国对台湾徵32%的关税,我们撑得下去撑不下去?我会说痛苦是相对的,这个国际关税阵痛无疑是一项困难,但也只有这样,真材实料才能稳住阵脚,消费者也能不被那些国际贸易套利、被过度包装及行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