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穿了,其实仿制药和仿制药的质量区别很大的。
在中国好歹能去院外市场自费购买,在很多地方原研根本买都买不到
问题其实不是集采的制度,而是集采中标的低价仿制药的质量没有保证。如果认为集采仿制药的质量问题是 “被媒体传播放大了” 而不是因为群众舆论过于热烈,属实有点在国外待久了过于外宾了。
说穿了,其实仿制药和仿制药的质量区别很大的。
在中国好歹能去院外市场自费购买,在很多地方原研根本买都买不到
问题其实不是集采的制度,而是集采中标的低价仿制药的质量没有保证。如果认为集采仿制药的质量问题是 “被媒体传播放大了” 而不是因为群众舆论过于热烈,属实有点在国外待久了过于外宾了。
这个基本无解,医保改革后就是保穷人不死,不要有多的期待。
你指望每过几个月来个测试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即使是现在这情况,我觉得长远也持续不下去。中国的医疗过于反市场化了,和老美是两个极端,早晚都要出事。
医保保障基础需求没问题,所以最近几年推广基础医保加补充医疗保险的模式。这个模式能走通其实是可以解决医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补充医疗和重疾险的设计长期维持都存疑,价格太低导致这部分再保险都没法弄。
核心问题还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宣传都是政府来养老和医疗靠政府的逻辑下,中国人买额外保险的意愿和能力都不足。加上集采后医院进口药变少使得补充医疗保险的使用也变得繁琐。
我反正觉得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走政府医保加商业保险的混合路线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堵点还是太多了。
兄弟,讨论归讨论,上来就戴帽子不合适吧?您父亲来美国医保也不会给报销原研拜新同,你哪怕想自费都需要确保pharmacy有原研的stock。欧洲同样如此,至少德国和法国医生也是开不出原研药的。您父亲在国内要是真的需要原研拜新同,您也完全可以拿着医生给的处方去京东药房,天猫药房买,至少在我写这个回复的时候,这些地方都还是有货的。
作为在美国的医药行业从业者,我完全没有动机去给集采洗地。但是你要知道集采和药品质量监督是两码事情,你可以质疑仿制药的80%-125%的生物有效性范围,你也可以质疑CFDA药品质量监督有没有到位,但是集采不是罪魁祸首,也不应该是所有人的众矢之的。
不懂装懂,避重就轻
这才是正解。集采只是幌子,真正目的是让国人只能用上国产厂商的劣质药,如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来缓解医保池的巨大亏空
当然高干病房还是要用进口药的,得给他们留个口子
拜新同北医三院已经完全没了,你敢信
那不然呢?直接宣布医保破产自负盈亏买不起药的不看了?有啥更好办法?
纯还是串?高干进口药随便开,中成药天价采购,普通人连用不会带来显著健康风险的药都不配?
缓解医保亏空,不如说省下钱来给包括中成药在内的,它们的利益群体输送更多。毕竟,中成药从来没从医保里面消失。每次去医院开药,大头一定是这些中成药。
不管欧洲美国开的什么药,我就问:那些药是不是效果和副作用都跟原研药近似?
有给病人开没作用的淀粉片,或者副作用比正作用大的毒药的吗?
正是集采所谓的“灵魂砍价”,导致能中标的都是几分钱一片的药。让正经产药的厂商没活路,成本都cover不了,只能逼良为娼,生产劣质药品。
外加你说的:
才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所以制度的恶,莫过于此。
事实上,集采影响的还不止是药品,甚至还包括各种医疗器材。
阁下不会连随便搜索一下都不会吧?
中国保险没人买账,我估计搞不起来,不少人还有国家拖低是应该的想法。
你觉得开的是毒药,你自己买好的不就完事了。我记得这帖子一开始吵起来是有人说买不到药,花钱也买不到。你相信集采就用,不相信就自己去药店买,多简单的事。
如果md和phd需要分开,那大学科研和教学是不是也应该分开?
科研和教学分开跟MD/PHD分开有什么相关性吗?先不说教学和科研在大学本来有些就是分开的。比如一些基础或简单课程就会有专门的讲师。另外一些专业课用科研的教授去教本来就不会有什么冲突。高阶课反而可能科研教授去教更方便。
MD/PHD在欧美分开的主要原因是这是两个不一样的track。就跟JD/PHD一样。MD跟JD相似更偏向于应用,需要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病人。而PHD是科研,发现新的药物或方式。这两的着重方向就不一样。
就跟JD不需要像PHD一样深入研究立法方式和法理之类的。SDE不需要成为高级架构师也是这个道理。
请问:麻醉药要去哪个药店买,留置针要去哪个药店买?
事实上,不仅是这些药店买不到,连很多日常用的,以前药店能买到的药也没有了。我一开始就说了:
不相信设备,换私立医院。
我更感兴趣的是你说的药买不到。我不觉得医保要提供高质量东西,但是市场上应该有好的产品,如果我愿意付溢价的话。
所以我好奇是什么药物。因为我身边只看到三高和糖尿病是没问题的,所以想了解一下哪方面的病会出现这个情况,那我以后也能参考一下。
我之前提到过:
所以并非你想象的,三高这类常见病全都不受影响。
什么叫“高质量的东西”,能治病总是个底线吧?
你可以说:医保不需要提供什么奢华的药品。但是几十块钱(如果集采谈判还能更低)的拜新同算什么奢华的药?现在去一趟医院,医生开的处方里,随便哪个中成药都比这个贵。中成药可一直是医保报销的哟。
仿制药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我们做LOE的项目的时候法国德国的医生都跟我们抱怨过他们更喜欢用原研药,尤其是法国人。80%的生物等效性下限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仿制药都达不到原研的疗效,小分子药可能还行,生物药问题更大。
你的逻辑全部都集中在1)集采压低了药物采购均价-> 2) 剥夺了药企的利润-> 3) 迫使药企降低生产标准。但是如果你知道集采之前中国医疗体系的运行逻辑,你就知道这一套推导从根本上就是错的。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仿制药的成本非常非常低,远远低于你的想象,因为药物的成本大头是研发和临床,生产成本可以小到忽略不计。我请问你,在集采之前,医院和医生如何决定同一个分子下我用哪个厂家的药?很简单,哪一家给的回扣多,我就用哪一家的药。所以那个年代的仿制药价格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回扣。你指望这个情况下厂家能更注重产品质量么?厂家甚至更有动力去压低产品质量标准来给这种“销售”费用腾出空间,毕竟你多给一个医生回扣,你就能多卖一份药。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大问题,会产生非常多的“地头蛇”性质的药企,这些药企在当地可以构筑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关系网,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方式阻隔竞争对手。而医药行业,尤其是仿制药行业,是一个非常需要大型集约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越大,质量控制往往越严格,监管也往往越容易,价格也能降到更低,但是前集采时代这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现在原研药也并不是买不到,只是院内市场少之又少,愿意自付的拿着处方去院外买就行。至于手术耗材和医疗器械的问题,我不是从业人员,没有发言权,但是按照老百姓医闹的水平,要是大范围集采产品出问题,医院老早都要被掀掉了。没有集采的年代,中国人担心的是能不能看得起病,现在能担心能不能看得好病,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中成药占医保支付额的1/4-1/5左右,比例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最好当然是中成药占医保支付比例能继续压减。口服中成药留着可以,尤其是做过对照临床的,但是中药注射液最好是能扔就扔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的逻辑有没有问题,而是现在的事实就是这样的。
“麻药不麻,泻药不泻”,从我的大量朋友和家人,到全网那么大的反对声浪,你认为都是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吗?
这世界并不是依你的意志而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