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在小红书发类似帖,评论区觉得我可能国内211的教职都去不了。小红书太毒了,啥也不懂的人很多,还是泥潭好,大家戾气小一点,真诚,说话还好听。
楼主有hpsm(是的,因为之前的帖子的反馈,我删掉了y,你好y的朋友们:我还是仰慕贵校的)的因为中美关系紧张和funding大砍的估计快绝版博士学历,和非常一般的科研和智力水平,但因为专业小众的关系,目前博后两年合同到明年结束,其实在美国再做个第二期博后,过个两年左右把文章和工作时间熬满,拿到海优回国应该可能性挺高的。对于我来讲国内生活质量比美国高一个量级因为我可以啃老,家住在三线但是以后如果在一线城市买房纯靠父母也行。父母觉得我在体制内会比较好,反正赚钱不靠我。
这两周回国看了一些长三角的211和985院校,跟大佬们详谈了一下,都建议我拿到海外优青再回国学术界,不然很难熬出来,现在就是最卷的时候。211的一些缺人新院系没有海优能给到tenured副教授,待遇20w人民币管温饱,之后上升就要靠自己了。有了海优就给正教授(60-80w人民币每年加上还有大量安家费,不用太多考核),后面舒服好多。不过两年后政策会怎么样也难说。同时有些工业界启明计划的中介感觉很热情,这个跟海优互斥的帽子似乎中的门槛低很多,但是拿到这个帽子之后感觉是拿了国家的人才计划在私企做吉祥物。
楼主现在还有点碾压国内国外圈子里大部分人的名校名博士项目光环(只有这点是自信的),但感觉自己科研比较渣以后比较难混,不管是不是imposter syndrome,很快就会露馅儿了,国内科研圈越往上越乱我也不是很抱希望,小众圈子谁和谁都认识,说不准现在就在被谁背后嚼舌头。
现在还是挺喜欢国内的生活的,毕竟每次回来都是旅游的心态,回来两周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直接停了毫无问题,之前在美国的各种过敏也好了。在Trump治理下在美国科学界混越来越难,新闻里看到他的脸就生理不适。年纪也30岁孤身一人,所以不大想继续在美国浪费生命。NIW也马上就交,以后国内混不好留个备选项也行。最近跟大佬们聊天,也有建议去欧洲亚洲的一些海外学校看一看,感觉还挺缺人的,可能也是个备选项。
聊着聊着有点跑题了,大佬们建议我该怎么走?谢谢!
5 个赞
名校博士也就是一张纸,你回去文章发不够,照样给你撸下去。学校也不是慈善机构,招人是要出数据的。
12 个赞
非常同意,我个人觉得有了海优我还是能借着平台出一点文章过日常考核的,现在直接没帽子回国太惨了。
我也遇到过,请问一下这种到底如何?和他们聊过一次,如果拿到的话,待遇挺不错的
这个听说被公司坑的很多,承诺都不兑现的。最好确保一下靠谱
中介意思他们负责提交材料,通过的话国家那边会有比较好的一次性补贴,然后在企业那边可以选挂个技术顾问的title
我博士没有楼主那么好的学校,已经打算接一个省会城市一本的人才引进副教授offer。整个学院没见到有美国回来的博士,所以院长招人就是想要把人留下来。不考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头部985高校的话,感觉还是有不少学校能给海外博士不错待遇的。
已经有绿卡了,所以
现在确实都要至少nc的小子刊,业内发这类期刊很难,有个一两篇上去海优会简单很多,我近期手头有些在做的问题可能能中类似的。但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1 个赞
国内最关键的就是承诺不一定靠谱,指标规则经常变,要是一口唾沫一颗钉待遇低一点我都不担心,好歹心里有底。
3 个赞
whtf
12
我觉得lz可以看一下 自己的科研方向与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国家规划是否吻合,比如中国智造20XX这类是否有提到
很多待遇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是因为整个领域优先级被排到后面了
啥时候我cu能蹭下hypms,哈哈跑题了,单纯分享下我个人之前了解到的,承诺的不一定能实现,另外就是更现实一点的东西,不管是国内外,缺点关系的话做学术还是会有点难受。
潭里已经很多讨论了,国内的税率比美国要高,美国不会双重收税
2 个赞
大佬说的太好了。我跟国内短暂接触也是差不多的印象。只是在美国过的实在不顺,最近总有一种漂泊感。
2 个赞
建议多和头部院校聊一下,里面很多国外回去的,会让你有一定的归属感,并且他们也会更认可你
内地和外面的体系还是太不一样了,我每次开会和土博(无论是PhD还是faculty)聊天都感觉很割裂
2 个赞
那几个新体制的学校海优应该给不到教授,南科大应该是没有tenure的副教授,上科大、港中深、港科广应该是没有tenure的助理教授,西湖的职称好像更复杂我还没弄明白。
新体制的学校基本都是ttap,学习美国制度。其实这种学校都挺好的,不用走海优,直接申就行了
而且这些学校除了西湖基本上没有能申上海优的,因为没大佬
我知道这些地方拿到海优的都是因为PhD老板是大佬,和依托学校毫无关系
西湖的CS系太小了,基本都是搞AI的,我就没有仔细研究了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