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咖啡有没有兴趣,想写一个咖啡贴

最近比较忙,暂时停止施工,后续慢慢完善


1 概述

1.1 分类

首先, 咖啡的分类, 我想把它定义为:

  1. 冷/热

  2. 加奶/不加奶

  3. 浓缩based/非浓缩based

例如,

  1. 美式咖啡, americano, 就是: 【冷、热均有, 冰美式/热美式】【不加奶】【浓缩based】
  2. 拿铁咖啡, coffee latte, 就是: 【冷、热均有, 冰拿铁/拿铁】【加奶】【浓缩based】
    2.1 拿铁变种:卡布奇诺, cappuccino, 【热】【加奶】【浓缩based】(简单理解就是奶泡更 的热拿铁, 当然也有其他区别)
    2.2 拿铁变种:澳白, flat white,【热】【加奶】【浓缩based】(简单理解就是奶泡更 的热拿铁, 当然也有其他区别)
    2.3 拿铁变种:摩卡、焦糖玛奇朵, 【热】【加奶】【浓缩based】(就是加料拿铁(分别加巧克力酱、焦糖酱))
  3. 手冲咖啡, pour over/ filter coffee, 【冷、热均有, 冰手冲/手冲】【不加奶】【非浓缩based】
  4. 摩卡壶咖啡, 【热】【不加奶】【非浓缩based】(摩卡壶那一点点的压力够不上浓缩, 虽然出来是有点点浓, 但是远远不是浓缩)
  5. 美式 drip coffee, 【热】【不加奶】【非浓缩based】【滴滤式式萃取】就是那种一个大壶滴下来那种。
  6. 冷萃 cold brew,【冷】【不加奶】【非浓缩based】【浸泡式萃取】说简单点,就是,咖啡磨粉,放瓶子里,加水,放冰箱里数小时,喝!
  7. 冰滴 cold brew,【冷】【不加奶】【非浓缩based】【滴滤式萃取】 用冰块融化出来的水,一滴滴的滴过去

所以其实, 这么多咖啡基本上都可以套用到上面那三个分类里, 其他的都是小的分类/变种。

分清自己的分类在哪, 接下来才可以弄清楚自己需要买的机器。

1.2 Espresso based

先说说意式的路线吧【浓缩based】(espresso就是那个浓缩)

所有的美式、拿铁、卡布、焦糖玛奇朵都是基于espresso的

美式就是espresso+水

所以说开个玩笑就是, 美式(Americano)价格不该比浓缩espresso高, 顶多接受高人民币1/2元, 美元0.5刀以内, 的人工钱, 毕竟一杯水又没啥成本。。。。

遇到溢价高于这个价格的店, 我就是点一杯espresso, 再要一杯冰块/冰水/热水, 自己兑着喝。

这个其实也能反映咖啡店的专业性, 靠一杯水钱来坑人的店, 水平一般也有限

拿铁就是大家一般常喝的东西了, 英文里叫做coffee latte。实际上latte是牛奶的意思, 所以coffee latte就是牛奶咖啡。

拿铁有一个很magic的东西, 也是小红书博主的重灾区, “拉花”

在很多博主里, 好看=好喝, 这点我是很反对的。

虽然, 一般好看就好喝, 这个有几个原因:

1、拉花好看, 代表着奶泡打发好, 流动性强, 绵密, 温度合适, 所以口感更好;

2、奶泡质量好, 也基本上意味着奶, 本身质量好, 质量差的奶, 一般打发上限也低;

3、能拉花好看的店, 基本本身也属于对咖啡有追求的店, 有追求当然会有进步hhhh

所以说我是不反对拉花的, 本人也挺喜欢拉花的也拉的还行。但是还是不喜欢那种, 以拉花好看, 判断店咖啡好喝 / 咖啡师水平高低 / 甚至于上升为优越感的行为。

1.3 non-espresso based

这里主要就是以手冲咖啡为主, 先大概详细讲讲手冲咖啡吧。

首先就是, 手冲咖啡异常简单, 别信什么仙人不仙人的。。。我曾经也是那样, 感觉自己很牛逼, 是我自己冲的手法好。

冲的越多, 越到现在越觉得, 瞎几把冲就行。。。

Short answer:

  1. 冲煮时间统一2:30

  2. 研磨, 越深越粗, 越浅越细,

标准是,控制到水可以2:30漏完。时间长了就调粗,时间短了就调细

  1. dark roasted 86度水温, medium 90, light 92-96。

标准是,喝到(令人不悦程度的)苦味就降温,喝不到就逐步提高温度,直到恰好可以喝出来

  1. 至于用啥滤杯, 那就是都行, 但是滤纸要贴合滤杯

  2. 布粉要均匀, 避免结块

  3. 粉水比: 1/12深烘, 1/16浅烘焙

这些参数如果记不住, 就随心所欲。最重要的一步是买豆子, 而不是冲咖啡 :troll:

Long:

我曾经教一个完全不会做咖啡的朋友(一个妹子 :troll: )做手冲, 我完成前面的所有准备工作, 她来做冲煮, 冲完以后发现, 也很好喝。。。和我冲的也没太大区别。

这个原因在于, 冲一杯手冲, 最重要的不是最后的倒水, 而是各种准备。

可以说, 当你选定了豆子, 风味就已经确定了, 后面的都是减分

比如说, 豆子95分, 可能的减分项有: 不恰当的研磨、不恰当的水温、不恰当的布粉、不恰当的滤纸贴合、不恰当的粉水比、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水流…等等

所以说, 妹子顶多就是一个 “不恰当的水流”。

那么前面那么多如何做到恰当呢?一个是凭经验, 另一个就是临场感觉。

这个感觉还是比较难找的, 没冲过几百上千是没那个感觉的, 但是大体上是:

  1. 看下水速度

  2. 看表面气泡

  3. 看分层现象

  4. 闻香气变化

1.4 冷 热

其实冷热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 也受到肠胃限制。其实没必要看别人喝啥, 自己想喝啥就喝啥, 我自己本人也是, 一段冷一段热。

但是,

对于风味品鉴, 这里是更喜欢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常温美式/冰拿铁, 这俩。

常温美式/冰拿铁, 可以很大的放大咖啡本身的香气、花香、特殊风味;

但是, 也会放大负面的风味!!!!!

而越是偏热、越是偏奶、越是偏厚奶泡的东西, 越。。。会钝化味觉。

所以说:

贵的店、好豆子, 选: 常温美式/冰拿铁

日常便宜店: 热拿铁、卡布啥的。

这里还是不推荐加料咖啡的, 第一是我觉得加糖加料不好喝, 第二是好像热量也++++++

1.5 加奶与否

首先,加奶与否纯属个人喜好,个人偏向。我是很不认同xhs上那些,黑咖啡歧视链的。
所谓black coffee,不是一种,是一类,相对于加了奶以后偏乳白的,那些不加奶的都是黑咖。

正题是,加奶是对风味有影响的,either 正向/负向,这个highly depending on coffee beans.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通常加奶以后会有:
1、 苦感下降;
2 、整体风味强度下降(即使相比于加等量纯净水);
3 、口感更扎实、柔顺(相较于加水);
4、由奶带来的例如:乳酪香气、奶香、奶甜(乳糖甜,冰博客中尤为明显)、咸鲜味(奶实际上是有咸鲜味的(由其中钾钙钠等电解质提供))。

加奶会带来为数不多的side effects:
1、发胖,奶热量很高的,240ml 奶 100大卡
2、风味感受度下降,both on 负面风味苦和正向的香气等。便宜豆子还好,贵的豆子建议hh少加点奶
3、乳糖不耐

关于选奶:
1、乳糖耐受的化,肯定是推荐全脂-高品质-有机牛奶,参考猴哥的topic

2、乳糖不耐的化,Lactose free硬上呗hh
3、脱脂牛奶不是很推荐,口感很寡淡,不如直接加水。。。(控制热量?)

另外,如果是要做拉花,几乎仅推荐全脂牛奶,其他类型牛奶打出的奶泡都或多或少难拉花。


2. 咖啡豆

2.1 概述

好像大家对如何选豆子比较感兴趣, 这里来写写。

首先豆子这里将它分类为:

连锁-----口粮-----进阶-----竞赛级

2.2 豆子质量及其选择—价格向

这里大家放心食用, 没有植入任何广告, 大家自己看链接就知道, 没有那种引流的refer code。。。。

2.2.1 连锁, 15~35刀/ 2lb大袋:

星巴克、瑞幸、蓝瓶子、各大咖啡品牌的豆子, 有时候还能叠一些券, 这些豆子, 是我不咋喝, 也不常买的(虽然我以前给客人们喝的就这个级别的豆子hhhh :troll:, 后来来美国以后, 买过一次 喝了几杯之后太过于难以下口直接整袋扔了)

这个级别的豆子, 不是不能喝, 而是没必要。要对自己好一点hhhh。

这个级别的豆子, 基本上就是一股焦香味、咖啡味, 没其他的。

2.2.2. 口粮, 15~35刀/8oz:

自己喝的大部分豆子豆坐落于这个区间, 在这区间内, 可以买到一些不错的豆子了!甚至有时候可以买到便宜瑰夏这样的。

关于瑰夏, 我还想说, 不是任意一个瑰夏都好喝!!!所以如果发朋友圈/帖子的时候, 要指明是哪一具体产地的瑰夏。而且, 即使是最好的瑰夏, 也受限于咖啡师水平以及豆子的风味期。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家自己常买的地方:

  1. Fellow: https://fellowproducts.com/

首先第一家强推

这个本来是一家卖咖啡器具的(他家咖啡器具也不错我也入了挺多的)

但是, 他家有一个也卖豆子的地方 Best Selling Coffee Beans - Fellow

这个里面有很多烘焙厂商的一些明星 平价-口粮 豆子, 而且会经常轮换

最bug的是 :troll: , 他家是有学生优惠的, 学生邮箱就行hhhhh, 15%off, 要知道这些商家大部分都是不搞活动的

  1. Onyx, https://onyxcoffeelab.com/

这家是个挺大的网红店, 水平在线的, 几乎不会踩雷。但是性价比这里感觉略低, 或者说, 他的售价比我对类似风味的豆子预期, 略高10%-20%左右

  1. Corvus, https://www.corvuscoffee.com/

新注册会有20% off, 相信坛友在行 :troll:。这家本人喝了一年了, 水平在线, 平价豆也水平在线的。

  1. sey, https://www.seycoffee.com/

纽约一家店, 如果长时间订阅, 性价比非常高, 以前喝他们的时候, 水平也很稳定在线。长期订阅, 顶的越多越便宜。

2.2.3 进阶 20~100刀/100g

其实一般到了进阶这个程度, 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维+选择了。

在这个阶段, 基本上就是那些比较好的豆子了, 比如说巴拿马瑰夏、Columbia的粉波旁, 各种各样的。

在这里推荐几家卖这类豆子比较多的:

  1. Corvus, https://www.corvuscoffee.com/

第一就是刚刚也提过的, corvus, 美国商家, 且有20%新用户的off, 会日常release一些reserve系列, 我前一段刚冲过他们的 黛博拉三连, 大概200刀三盒

  1. Coffea circulor, https://coffeacirculor.com/

他们我以前国内的时候常喝, 因为超过2kg全球免运费!!!!!!!!!

这家我们俗称, 长腿, 称呼他们烘焙师“腿叔”, 这家有全套黛博拉系列+一些ninety plus系列+Nuguo系列, 都属于比较进阶(甚至说是高端)的系列了

以下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大家自行浏览

  1. ONA, https://onacoffee.com.au/ , 澳大利亚牌子

  2. Monogram Coffee, The Best Coffee in Canada! – Monogram Coffee, 加拿大

  3. Apollon s Gold, 日本

  4. Kawa, 瑞典

  5. Coffee County, 日本

  6. Townsfolk Coffee, 日本

  7. Offshoot Coffee, 澳大利亚

  8. Wood & Co/FloozyCoffee, 澳大利亚牌子

2.2.4 竞赛

以后慢慢写, 但是上面推荐的牌子里其实也卖竞赛级的豆子。

用一句话总结吧, 竞赛级咖啡之所以贵的离谱, 并不是因为它好喝的离谱。而是它本身就很好喝的, 竞赛把它带到了公众的视野, 曝光度上去了, 所以价格就也上去了。

2.2.5 竞标

喝竞标的大佬不会看我帖子把hhhh


2.3 豆子质量及其选择—烘焙度向

浅中深, 大家肯定知道, 但是选择呢, 先给个short answer, 以后慢慢展开:

short answer:

  • 越便宜的豆子, 越深烘;越是贵的豆子, 越要买浅烘;

  • 这个就跟牛排一样, USDA choice做7成吃个烟火气, wagyu做3成吃牛肉味

施工中

2.4 咖啡豆风味期

其实咖啡豆风味期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事情。

但是可以明确的说: 咖啡豆不是越新鲜越好。需要有个养豆期。

Short answer:

  1. 常压萃取, 10天为巅峰期, 7-30天都很不错!

  2. 意式浓缩, 21天为巅峰期, 14天-45天都很不错!

须遵循:

  1. 密封, 最好为原包装不开封, 甚至要贴住原包装换气口

  2. 阴凉, 干燥

不密封的养豆, 就是。。毁豆。。。。

The long answer:

所谓的养豆期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不理解的。我目前的理解就是: 咖啡刚刚烘焙结束的那个时间, 是各种物质(正面风味、负面风味)最多的时候。但是, 负面风味的挥发/氧化速度是更快的, 所以可以通过让豆子负面风味(主要是燥味、苦味}在前期快速挥发, 让正面风味/负面风味的比例最大化。

另外就是, 为什么意式浓缩需要21天(或者更general的来说, 需要更长时间)。这是因为在萃取中, 还要考虑豆子的气体释放, 前期豆子有很多二氧化碳, 被高温水浸泡的时候, 会释放出气体, 导致流速过慢+萃取不均匀。

总的来说, 养豆是一个比较YMMV的事情, 每个豆种、每个处理法、你的冲煮方式、器具、每个烘焙商、甚至是你所处的海拔、天气阴晴、气温, 都对这个事情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如果你懂这个, 那就自己调节!

如果只想无脑的养, 那就按照 Short answer。

另外有朋友问到了, 如何保存豆子:

  1. 冷藏, 豆子劣化速度和温度成正相关, 温度越低劣化越慢, 一般冷藏可以让豆子寿命延长一倍

但是, 要注意!!!!冷藏的时候, 要注意套袋子, 避免冰箱异味侵入到豆子里。。。应该没人想喝咖啡一喝一口菜味把。。

  1. 冷冻, 冷冻是很常见的保存方式。

可以用抽真空+塑封, 也可以用那种玻璃管。

冷冻不会对咖啡的风味有任何负面影响, 只要注意不要因为冷冻-化冻, 循环造成吸潮就行。(一般来讲提前分装, 就可以解)


3. 咖啡品鉴

3.1 关于是否每个人都可以喝出来好喝与否

首先, 先放个结论: 每个人都可以尝出来咖啡的好喝与否, 只是:

  1. 每个人对于好喝的理解是不同的, 就如酸甜苦辣咸的喜欢也是参差, 味觉没有高下之分, 只有你愿意不愿意支付这个钱hhhh

  2. 买了贵的豆子/点了贵的咖啡, 但是喝不出贵在哪里。不是你的问题, 是这个咖啡店水平有问题hhh

就跟大牌衣服你可以觉得不合身, 但是你一定能看出来它很贵一样。你可以说你不喜欢这个味, 但是那个咖啡没让你觉得出来他贵, 就是它的问题

  1. 咖啡师与普通人的舌头区别没那么大, 咖啡师更多的是可以更具象的描述, 并且用那几句套话吹逼(本人就属于咖啡吹逼小能手 :troll:

3.2 关于咖啡的苦和酸

3.2.1 苦

还是惯例,先放结论:咖啡是不苦的,或者说是,咖啡的苦并不会让你感到不适

如果你喝到了“令人不愉悦的”苦,那一定是那杯咖啡水平有限,无论是深烘浅烘、还是拿铁美式、还是浓缩,只要喝到了“令人不愉悦的”苦,那这杯就不是好咖啡。

实际上,咖啡是有,且应该有一些苦的,因为苦和甜以及一些香气,其实是伴生的(更准确的描述是,一起被从咖啡粉颗粒中萃取出来)。

如果一杯咖啡一丁点苦味都没有,实际上你会感到,这杯咖啡会 寡淡 酸(如果浅烘) 无味 无香。

而要达到咖啡里有令人愉悦的苦,用术语来说就是,萃取均匀、且overall萃取率正确。

3.2.2 酸

咖啡,是有酸的,随着烘焙度的变浅,而越来越酸。而且,即使是深烘焙,也会有淡淡的酸(烘到冒油快焦化的另说)。

而且,因为实际上目前精品咖啡,追求于最大程度保存咖啡原有风味,所以会烘焙的比较浅,所以会比较酸。

如同以上的 苦。酸,也分为令人愉悦的和令人不愉悦的。

令人愉悦的酸,柔顺、圆润、果酸,你可以想象一下,苹果的微酸,亦或是菠萝的果酸,抑或是有些蜂蜜里的酸。

令人不悦地酸,尖锐、涩、刻薄,你可以想象一下,劣质米醋、未成熟的橘子酸。

所以实际上,令人愉悦的酸,是高级风味。但是如果酸达到了令人不悦地程度,那就是负面风味了

3.3 进阶品鉴

在这里,我想提到咖啡风味轮。这个东西其实对帮助 新手 品鉴咖啡 挺有帮助。

其实在我理解中,大家的舌头基本上都还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咖啡师可以络绎不绝的准确表述风味,而普通人不行?这里觉得主要有两点原因:

  1. 普通人关于咖啡相关风味的 语料库 有限;

  2. 普通人欠缺某个具体风味 对应于 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你喝到了,但是你不知道自己喝到了。

  3. 长时间训练客观上提升了味觉辨析能力。

所以说,想品鉴咖啡,不如先看看咖啡具体可能有啥风味,先浏览并吸收这些风味的描述词汇。

在这里我推荐一个网站,大家可以自行详细浏览:Interactive Coffee Taster's Flavor Wheel

我这里做一些解释

观察风味轮时,先从中央部分开始,那里的描述较为广泛。向外移动,描述将变得更具体和精准。比如,品尝到了水果味,可以进一步细化到莓果、柑橘等更具体的分类。

以下为我提取出来的一些比较核心的风味

  1. 核心风味类别:这是风味轮的最内圈,包含了一些最基本和广泛认可的咖啡风味类别。这些类别反映了咖啡最显著的味道特征,通常包括:

1.1. 果香:这一类别通常指代咖啡中的果味特征,它可能来源于咖啡豆的品种、产地或处理方式。

1.2. 坚果:这一类别包括类似于不同坚果的味道,如榛子、杏仁或核桃等。

1.3. 花香:指的是咖啡中类似于各种花卉的香气,例如茉莉花或蔷薇。

1.4. 巧克力:这类风味通常指代咖啡中的巧克力或可可般的味道,它可能带有苦甜或奶油质感。

  1. 具体风味描述:在风味轮的中间层,风味描述变得更加具体和细分。以“果香”类别为例,它可能会进一步细分为:

2.1.柑橘类:这一类别涵盖了类似柑橘水果的风味,如橙子、柠檬或葡萄柚。

2.2.浆果类:这一类别包含类似于浆果的风味,如草莓、蓝莓或黑莓。

2.3.热带水果:此类别包括类似于热带水果的风味,如芒果、菠萝或者番石榴。

  1. 细节风味描述:在风味轮的最外圈,描述变得更加细致和具体。例如,在“柑橘类”下,你可能会找到:

3.1. 橙子:表现为带有明显的甜味和酸味的橙子风味。

3.2. 柠檬:这通常指代一种清新的酸味,带有柠檬特有的香气。

3.3. 葡萄柚:这种风味可能带有独特的苦甜味,以及葡萄柚特有的酸味。

4. 咖啡器具

这章节主要谈一谈常用咖啡器具。

befer进入正题,我挺想balabala我对身边人器具进化史的感受的。

主要分四拨人:

1、设备逐渐升级(硬件、参数层面)

2、逐渐成为颜值党、皮肤党,买好看的杯子,好看的摆设

3、设备逐渐走向懒人、自动化

4、逐渐退坑,走向星巴克hhh

我个人是1+2。

这四拨人我都是能理解的。如果对味觉有追求,且在制作咖啡时候长期受到正向激励(做出来更好喝、更好看的)那其实就基本上会逐渐加大投入。

反而,如果长期发现,自己做咖啡其实也得不到什么更好的味觉体验,烧了很多器材花了钱,但是一点提升没有,还麻烦,那估计就会慢慢地 3+4.

玩咖啡,烧器材,其实真的很需要线下的交流,自己一个人玩真没意思(当然有一定基础了以后会好点)。网上说一千道一万好喝好喝,不如线下尝一口。

所以本节着重于说说买这些类型的器材,要注意点啥,避避坑,以后逢年过节,自己有什么心动的机器,也会po出来,大家也可以po。(但是请注意,不能带refer,我自己也不会带的。带refer有利益相关难免会有失偏颇

4.1. 磨豆机

其实我本来是吧磨豆机放到4.4的,但是写的时候又把磨豆机提到第一名了。

我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好像大家都很在意买咖啡机,而不在意买磨豆机。

但是实际上磨豆机非常重要,起资金投入不应该比咖啡机(意式机)低。

首先就是磨豆机的主要成分,在我的理解里:

1、刀盘:几乎决定了最终研磨质量;

2、机身(或称其为刀盘架子):决定 使用性,颜值,同时其装配质量也影响研磨质量。

3、各类辅助功能:自动启停、除静电、防跳豆、防飞粉,等等。

对于很多比较高端的磨,比如说ultra,ditting,实际上都是可以自己换刀盘的,他们一般使用一些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刀盘制式。也就是你买到的真就是个刀盘架子。

这里放一个比较有名的卖刀盘的,大家自行体会一下:

http://www.sspgrind.com/sub/product/product.php?idx=5&part_idx=1

不同尺寸、不同适应、不同等级。 “刀盘:几乎决定了最终研磨质量”

机身其实也是挺重要的,毕竟,人机交互嘛hhhh 总不能挂逼到,自己买个刀盘,然后手搓磨豆吧 :troll:

同时机身的刚性、其装配精度(影响刀盘平行度)、电机稳定性、发热、除静电,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磨质量。

至于辅助功能,就仁者见仁了,最新的一些磨这些越做越好,比如说acaia出的acaia orbit grinder,使用体验拉满。

4.1.1 fellow Opus $160~ 一款全研磨度的电动磨豆机

这里先放一个挂壁推荐,fellow opus,价格挂壁一点可以160左右拿下 (15% edu discount+返利protal)

原因:1、是正经咖啡磨豆机;2、便宜;3、全研磨度,可以覆盖从意式到摩卡壶到手冲;4、好看,有黑白两个颜色!!5、来源于大merchant,售后有保障,退货有保障;6、是电动,比同质量的手摇磨省劲多了!7、占地较小,适合搬迁;8、残粉蛮少的。

缺点有3:1、研磨度的调节最小分辨率过大,有时候粗一格偏粗、细一格又一点点偏细(不过这个价格了。。。)2、研磨质量肯定是拼不过那些上千刀的磨的。3、研磨速度偏慢,不过普通人也不需要那么快?

4.1.2 c40 $250~ 一款手摇磨豆机

手摇磨豆机其实有很多,什么Comandante c40, Kinu m47, Lido, 1zpresso, mk47,什么的,mazzar也出了手摇磨,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但是为什么我在这里仅推荐c40呢?因为,通用。

首先就是,在$200+这个范围的手摇磨,都属于不错的了,素质足够。我不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区别,而是那些区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无感的。即使有感,也是风格化的差异而非好坏。

但是,c40的通用性,i mean,世界上很多有名烘焙商,都会给推荐研磨度,基本上但凡涉及到了手摇磨,就全是c40的clicks。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你想要的研磨度,而不是去猜,或者去自己试,有哪些烘焙商直接告诉你。

这些对于新手是极其重要的,新手对于研磨的粗细度其实是没概念的,什么粗盐、细沙、啥的,其实。。。每个人理解都有限,这时候就不如搞一个c40。

另外,c40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手摇磨,因为,为他付款的人最多 :troll:

4.2. 意式机

前面在写手磨豆机的时候,我解析磨豆机为一个 刀盘架子+刀盘+配件

同样,意式机也可以这么理解,别管他宣传的多花里胡哨多牛逼。。。无他,就:

1、加热水:低端的就一个恒温,高端的可以玩温度曲线;

-低端和高端的区别就是一个水温的精确度和稳定程度

2、给压力:最普通的就是9bar(旋转泵)/15bar(振动泵),高端的可以玩压力曲线;

-低端的和高端的就是一个压力的精确度和稳定程度

-高端的还可以控制一个给水量

3、steamer,蒸汽的

蒸汽的干燥度、大小、稳定程度?

所以其实,你可以理解为意式咖啡机就是一个,烧水的+一个压力泵+一个蒸汽机(有些没有蒸汽机,蒸汽也可以独立)。

首先这里说一下:咖啡机里,全自动不是高端的代名词!!反而是低端的代名词!!

全自动的意思就是,你只需要按一个按钮,他就会自动给你做出来一杯咖啡,而且,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任何操作,不需要任何干预,不需要任何调整,不需要任何了解,不需要任何知识,不需要任何技巧,不需要任何经验,不需要任何耐心,不需要任何时间,不需要任何付出,不需要任何。。。。。。。。。。。。

半自动咖啡机,就是你在咖啡店里,经常看到的那种,魔豆、转手柄上去、萃取、打奶泡、拉花。hahha

4.2.1. 全自动

先说全自动,因为关注度最高。

这里是不想推荐全自动的,无他,他做出来的品质,就是差。但是这些差很大程度上不来源于全自动咖啡机本身,而来源于,一般买全自动咖啡机的人,你可以默认他具有仨属性:

”有一点追求但不多“,“懒”,和“咖啡刚需”

这里不是说这些属性不好,而是,这是有明确特征的一帮人。这帮人,一般来说,对于咖啡的品质要求,是不高的。所以,全自动咖啡机,就是为这帮人设计的。

但是我还是觉得,全自动咖啡机,能不买就不买。因为,他的性价比太低了。你可以买一个半自动的,然后买一个磨豆机,同样价格可以买到好很多的机器。

4.2.2. 半自动

半自动,其实几乎占据了目前全部的咖啡市场。从便宜到贵都有,便宜的牌子很多

中端的牌子有:lelit, breville, gaggia, rancilio, rocket, 等等

高端的牌子有: la marzocco, slayer, victoria arduino,等等

先放一个挂壁机器,这款机器,可以做出来不错的了,我当时买的价格是retuken前69刀,retuken后可能 60?

缺点是买回来前一个月蒸汽有味道,我是反复的放水循环了一两周以后味道消失。

后来升级了设备以后,大概20刀卖给朋友了 :troll:

https://share.temu.com/qdyUmKl0ENA

4.2.3. 手压式

手压式咖啡机,是我最推荐家庭里使用的(考虑性价比的情况下),当然,如果你说你的预算能去到3000刀买lelit,或者去到7000刀买GS3,那当然可以啦!

这里为什么在讨论手压咖啡机,其实就是在考虑预算的情况下,手压咖啡机非常适合家用。
先说常说的缺点吧:
1、累。其实不累,施加压力真的不累,这不是那种需要来回往复的运动。觉得累的可以试试,平板支撑30秒(基本上的萃取时间),如果平板支撑30秒不至于把你累到,那受压咖啡机更不至于。。。

2、麻烦。不麻烦,流程和普通的咖啡机无二,无非是提前把水放进去加热。而且我这台flair,还异常好清洁(乃至于冲煮头甚至不用清洁。。。。)。

3、萃取效果不好。非也,非常好,程度不亚于上面说的7000刀买的辣妈GS3,甚至更好。
咖啡机无非就是一个恒温烧水的+施加压力的,这两点手压咖啡机(至少我手里的flair 58 +)做的非常好。

4、为什么商业店不用:效率低,家用来说,做一杯预热五分钟,手压30秒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是闹市区的咖啡店,这个效率就完全不可以接受了,闹市区咖啡店要求的萃取速度至少为100杯/h。
如果能找到那种非闹市区的情怀店,也许还真的有人用这种手压咖啡机呢(常见于国内)

4.3. 奶泡机

市售其实有很多各种奶泡机,有法压壶,也有那种像搅拌棒一样电动的转的,但是,目前,有且唯二有两种奶泡机可用(其余的,就图一乐,不如不用):
1、巨贵无比,几千刀上万刀的全自动奶泡机 (这里不过多讨论,有这个预算的,都属于懂行玩家)
2、蒸汽based奶泡机
其实蒸汽based的奶泡机,也分两种,一种是和意式机合体式,一种是独立式。
合体式其实是绝大多数的,常见的星巴克,咖啡店里,都是合体式,即,一台机器,一个(多个)萃取头,一个(多个)蒸汽棒。如果预算充足,其实挺推荐合体式,主要是省地方。
独立式,就适合la guabi了,原因是:高温蒸汽的生成,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以现代工业化的水平,成本不会很高。但是如果加到合体式机器上,就会有很多溢价。
推荐一个:阿莱曼,国内淘宝上可以买到,然后找转运运过来就行,大概300刀(同等质量的合体式的,都得有1000刀的溢价)

判断一款奶泡机好坏主要有几点:
1、极限质量:打发奶泡最好的状态有多好?光滑?绵密?流动性?干燥度?
2、稳定度:十杯奶,能打好十杯吗?每杯状态相似吗?打发手感相似吗?
3、操作易用程度:是否,适合你的吧台高度/身高?是否防烫?是否好清洁?打发时间/压力/手感,是否喜欢?
4、可持续性:连续打发,是否可以保持稳定压力、温度、干燥度?

4.4. 滴滤式

4.5. 咖啡配件

施工中

5. 一些闲言碎语

5.1. 如何评价星巴克之类的连锁

(这一条不会直接给我弄到吵架区了吧 :troll:

还是先说结论:这里不反对别人喝星巴克,但是自己不会喝;

就我个人而言,大部分咖啡店,宁愿喝奶茶(如果有)

首先就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难喝,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刷锅水。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咖啡就该苦(which is wrong)。本人为数不多的喝星巴克的味觉体验,就是,不如给一杯清水。“涩、苦(过萃)、寡淡、单调、树木皮味”。

其实这里是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大部分人喝咖啡不是像我一样追求味觉,而是追求一个咖啡因。

星巴克的供应链,烘焙工坊,是顶级的(这里说的顶级不是说它味道顶级,是说它在成本控制、品控、稳定性、等等商业化方面)。但是,星巴克大部分店出品的咖啡,却是很难喝的,这里归结的原因有三:

  1. 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咖啡相对较低的售价,行业充分竞争造成的低利润率,使星巴克请不起专业的咖啡师,大部分咖啡师都是学生兼职,which is 干俩月就走,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懂咖啡的工具人,他们并不比常人多懂多少咖啡。

  2. 星巴克为了品控稳定,以及迎合市场上咖啡“苦、香”的印象,大部分门店出品都是烘的冒油的深烘,这限制了他的风味上限。

  3. 大公司病,造成的成本控制难以为继。同时,门店各个年代参差、设备新旧程度不同,也是大公司病。

星巴克,这里觉得更多的不是提供咖啡技艺,而是提供制作咖啡的人力服务。不是不能喝,而是如果如果你看重的是“咖啡技艺——好的风味”,那。。。他并不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5.2. 关于咖啡和茶叶市场,自己的看法

(不一定正确,只是个人的perspective)

6. 一些基础学习资料和有价值视频 (持续更新)

230 个赞

有 zszszs

2 个赞

:troll:提前催更

2 个赞

有有有⋯⋯坐等

3 个赞

看来大家有,那,,准备这周末写好,估计到时候会查查一些网站,放一些链接,spoof feed 一下。 hhh

4 个赞

喝咖啡需要开脑放吗

1 个赞

espresso 豆子放多长时间以内比较理想 :thinking:

2 个赞

插眼,催更催更。

买了一台Breville 870,最入门的espresso一体机,现在每天一杯,非常开心。

求问有没有低成本撸豆子并且还能保留口味的方法。

常年三合一的我,还能救回来么? :yaoming:

3 个赞

究极疑问:一不小心豆子买多了到底能不能放冷藏 :yaoming:

有!

楼主有想法就马上实践,别浪费时间在调查民意上了

mark了,加进去

不用hhh,简单的快乐

ahhh我到时候放点

请问越南咖啡有什么特殊的吗 感觉超好喝

喝速溶在我们那判三年

1 个赞

可以,但是不推荐冷藏,直接套保鲜袋冷冻!!!

1 个赞

已经在写了hhhh

1 个赞

:yaoming:现在就喝cold brew,劲大,醒脑。主要不喜欢奶+糖盖住原本的味道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这是终极疑问了
我问过不下20个specialty shop的barista,各有各的说法,不能派,one-way valve冷藏派,air-tight container冷藏派,以及之前两种的冷冻派变种我都碰到过 :yaoming:

我现在的做法是vacuum sealed container + 冷冻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