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辆车 2012-2018:Toyota Camry Hybrid 最初是冲着极低的油耗而购买,但是没想到让我彻底爱上了纯电驱动,爱上了动能回收,虽然它仅有 1-2 mi 的低速续航可以保持纯电驱动,但是那种停在红绿灯前完全安静的感觉直接就让我爱上了电驱。但是抛开 Hybrid,这就是一台平平淡淡的车,平淡的加速,平淡的驾驶感,足够大的空间,从入手到卖掉没有修过任何东西,也找不到任何明显的缺点,但是优点也泛善可陈,更多是冲着价格便宜大碗。
第 2 辆车 2016-2018: Tesla Model S 红色,随着家里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购置了房子,第二辆车也提上日程,我最初的计划是一台 X5 或者 Q7 这种 SUV,但是周末的一轮 4S 店斗智斗勇真的让我恶心到极点。气到高处,突然跟 LD 说起为啥我们不考虑一下 Tesla 呢?可以说它完美兑现了我对于 EV 的所有期望——安静,高性能,足够的续航(210mi)超冲网络,第一代 Autopilot 简直让我惊为天人。不过坏处就是高昂的价格,一套下来大约是 $75000,而且自从开上了 EV,那辆 Camry 几乎就再无使用场景,我甚至在 2018 卖出去之前的两年中,连车库合影的照片都不曾留下,所以就拿某次朋友开的 Mustang 拍个合照吧。
第 3 辆车 2018-2022:Tesla Model 3 Long Range 白色,价格 5w5,补贴 1w,后面又+ 3k 购置了 FSD,作为老车主,迷上了 EV 后就一路狂奔,而 Model 3 在 2018 年那是绝对的当红炸子鸡,我也发了很多微博,几乎一半的关注和认识的业界的大佬们,都是从拥有 Model 3 开始的,期间还推荐了数十新车主。它也不负所望的承担了我们接下来 5 年的驾驶主力,我们去过沙漠,到过海滩,翻过高山也跨过雪原,在整个美国都留下了足迹。而随着 Model 3 的使用深入,臃肿的 Model S 反而成了配角,长途续航和辅助驾驶都不如 Model 3,系统也年迈卡顿。最终我们选择在 2018 年卖掉回血,Camry 作为备车。但是不得不说作为前面首发的 2000 辆 Model 3,做工是真的着急,各种小问题不断,我几乎每隔半年就要去服务中心解决几个小问题,虽然大毛病没有,但其实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我并不太想长久保留,也给后面换车埋下伏笔。
第 4 辆车 2019-2020 Model 3: Tesla Model 3 Standard 黑色,Tesla 传说中的 $35000 乞丐版,依然还能拿到最后的 5k 补贴,虽说是乞丐,对于已经造了 30 万辆车的特斯拉来说,这时的 Model 3 做工几乎达到了大众可以接受的程度,续航虽然只有大约 230mi,对于通勤来说倒是足够了。而我也因此卖掉了之前的 Toyota Camry 和 Model S,另外可以看到车库的东西也随着时间逐渐开始变多,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随着 LD 顺利怀上我们的第一个娃,这辆车也变得几乎不怎么使用,最终因为闲置,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利用算法的漏洞,以高价卖给了 Carvana,算上退税,还倒赚 $2000。
第 5 辆车 2021-2022:随着二娃的到来,家里唯一一台 Model 3 显然捉襟见肘,于是和家里讨论打算购置一台 Model X,但是由于疫情的突然来袭,不得不回国一年,所以暂缓了购置,而当 2021 年底重新回美后,又遇到了全球物流阻塞导致的汽车零部件严重缺货,Model X 从 $8万5 涨到了夸张的 $12万,实在是没法下手,于是只好把眼光转向了多娃朋友推荐的 minivan。本来想要看上了唯一有 Hybrid 的克莱斯勒 Pacifica Hybrid, 但是无良 4S 店一口气涨价 1 万,还没货。最终一气之下买了 $5 万的 Honda Odyssey——我可以接受定价贵,只要制造商觉得值这么多钱,但是我无法接受黄牛坐地起价。这时我再一次怀念 Tesla 一口价买车方式,你接受就买,不接受就看其他车,童叟无欺。下面这张背景里面,你会看到家里的车库愈发拥挤,很大一部分就是娃的各种玩具,出行载具等。
第 6 辆车 2022 Model Y: Honda Odyssey 虽然满足了出行的空间需求,但是使用起来是真的太憋屈:着急的加速,爬坡的老迈,各种辅助驾驶的缺失,落后的车机交互,时常迷失在按钮的地狱中,尤其是出门还要带把钥匙,实在是让用惯了 EV 的我们难以爱上。于是我在 2021 年底,就又下单了一辆 Model Y 7 座版,价格 $5万8,没有补贴,但是等到交付却是整整一年之后,而那时 Model Y 现价已经涨到了 7 万。当时所想其实是外出远门,就开 minivan,而近的地方就开 Model Y,所以就做出了 Trade in Tesla Model 3 LR 的决定。但是当我们发现其实稍微挤一挤,只要不是超长途旅行,坐 Model Y 也完全可以胜任全家 6 人出行后,再也没有开过 Odyssey,而且彼时正好是油价暴涨到 costco 都要 $5/gallon 的时候,对比每次充电 $15 的费用和动咋 $100 的油费,全家都没兴趣去接受这样一台除了舒适几乎满是缺点的油车。最终在 2022 年末,还是在父母的建议下,我们选择卖掉了几乎闲置半年的 Odyssey,也是通过 Carvana 平台,最终卖了 $4w2 ,所以相当于花了 $1w4 买个经验教训:开惯了 EV 的我们,对如今市场上的 minivan 已经没法接受了。Model Y 在 Model 3 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舒适性,无论是带娃还是远足,能放下所有的行李,推车对出行都是极大的帮助。虽然我还是偶尔会怀念 minivan 的推拉门,但是就上下车这几分钟而言,那点便利还远不足以让我后悔。
第 7 辆车 2023 Model 3:随着娃的成长,疫情的过去我们也要重返公司上班,正好这时 Tesla 迎来大降价和重启的退税,于是我们又迎来第三辆 Model 3,不过这次是搭载中国制造的 LFP 电池的中等续航版,虽然没有长续航版里程大,但是 273 mi 的里程作为代步绰绰有余,再加上 LFP 电池没有充满的记忆效应,可以随时冲到 100%,这比使用传统锂电池,但是为了电池寿命通常只敢冲 80-90% 的容量来说,其实真实 commute 续航几乎一样。作为折腾了 10 多年,换了 5 台 Tesla 车主,我相信这两台车应该会伴随我们很久。
到最后还是一点点个人的主观总结:
-
电动车就是未来的主流,这个命题在 2023 年应该不需要再讨论了。油车会退化为专用的奢侈品以及专注于工业,物流等领域。就像专业的相机器材一样依然会发展,但是速度会慢很多。对于适应了 EV 的人来说(绝大部分人都会适应),根本没有多少牵挂油车的理由。另外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家里所有的人,我、LD、父母都更加喜欢电车,而且都是逐步过渡到单踏板模式,我们依然会临时切换开油车,但是并没有任何不适感,所以我很反对所谓的电车 + 油车就必须关闭单踏板的说法。也许最初几周你会有点切换模式的不适感,但是用上一段时间,开油车就能切换到油车模式,EV 就 EV 单踏板模式切换起来毫不影响。同时我个人还是认为 Hybird 和 EV 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车型并不好做成纯 EV,那么 Hybird 其实很好的过度方式,据我所知不少早期 Tesla 尝鲜者都有 Hybrid 的经验,可能很多人最初是被 Hybrid 中低油耗吸引,但是最终却被纯电驾驶的安静圈粉,最终走上了纯电道路。
-
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某款车是否适合,在我经历中,我选择 EV 的理由是主观的,原本计划是买 BBA 的 SUV,却临时换成了 Model S 从而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而我受到各种多娃家庭的意见选择 minivan 是相对客观的,从实用主义出发,但是从我个人和全家的实际的体会和结果来说,这是最坏的决定。我们绕了一大圈弯路——卖掉了代步的 Model 3 SR,也卖掉了主力的 Model 3 LR,最终发现其实我们只需要一辆 Model 3 + Model Y 就能完全满足需求。多折腾出去 3-4 万的差价+税,其实当初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留着 Model 3 LR,直接买一台 Model X 一步到位。当然实事求是的说,我最早那台 Model 3 LR 确实小问题不少,各种隔音和震动都是拉垮级别的,我其实并不那么怀念,能 Tradein 4w5 给 Tesla,我其实都赚了 。
-
现在回想起来,Model S 应该是我买车的经历中最大的一次赌博,初入职场不久的我们,手中其实并不宽裕,身边更是没有一个人买过 Tesla,2016 年的 Tesla 的处境可以说比很多人知道的 2018-2019 Model 3 产能地狱还要惨,更接近于破产边缘,甚至我所购买的车型—— Model S60,仅仅只有后驱,60 kwh 电池,续航 200mi 出头,没有空气悬挂,座椅也缺少舒适度,我甚至觉得 Camry 都比 S 坐着舒服。甚至到最后卖掉,大约损失了 4w 差价,但是我们依然不后悔,毕竟在最好的时间尝试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 EV 的拥护者,参加了大大小小的 Tesla 集会,当然也通过 $TSLA 稍稍赚了点小钱,近距离接触到钢铁。
-
Model 3 是真的操控舒服,完全考虑驾驶员体验的车,我前前后后拥有过 3 台 Model 3,每一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加强,虽然后座确实一般,但是操控的精准,依然胜过 Model Y 和老 Model S。如果你没有娃,我还是建议尝试一下 Model 3 开始。
-
Model Y 就是那种真正的家庭用车,如果你对车的需求就是方便实用,主要目的就是从 A 到 B,Model Y 应该是最好的多面手,足够大的空间,座位,略逊于 Model 3 的驾驶感,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
要我给 Tesla 打分的话,我会觉得舒适度是垫底的,但是操控,辅助驾驶,人机交互,手机钥匙和App,娱乐以及外观我都会给高分。如果你当前阶段有很多事情远比开车本身重要,而且想尽可能减少长途旅行或者 commute 的压力,辅助驾驶是最佳良药,对此我宁愿牺牲一点舒适度,换取优秀的辅助驾驶。很多人也问过我为什么 Tesla 坐着不那么舒服,你依然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这种想法其实挺像买机票坐经济舱的人,我对飞机的需求是去某个地方,而不是享受在飞机上的那段时间。我宁愿把钱花到目的地的开销上,所以 Tesla 舒适度对我真不是主要问题,而驾驶时随心所欲,节省时间和精力才是我的需求。
-
喜欢上电车,其实就不自觉的开始关注起 EV 的趋势,不得不说一句,国内的 EV 是真的搞的如火如荼,大量的车企 All in EV,让价格快速下降的同时,也把规模做了上去,卷也卷到了极致,太多的选择让人简直眼花缭乱。反观美国,依然是各种插混 PHEV 骗保车为主,你能挑选出来稍稍认真设计的 EV 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如果国产 EV 能进入美国,我估计我会选择理想,谁不喜欢用丝绸擦屁股呢,更何况价格还那么公道。
多谢你看我絮絮叨叨这么远,感谢你的评论,让我们都能获得新知。